“这位是昌丰楼的郑东家。”
吴守业担心杜梨不知道对方是谁,好心提醒。
原来是昌丰楼的东家。
方才听那少东家的语气,似乎是担心吴老爷会在郦县开酒楼与昌丰楼抢生意。
不过看吴老爷的态度,好像并没有怎么忌惮郑家父子。
杜梨只想安静赚钱发家致富,其他的,不是她能应付,便也不揽这功劳。
看了眼徐管事身后的几名仆从,客气道:“我能做出来这么多菜,多亏了徐管事和他们几个帮忙。”
不然呢?随随便便找来的村妇就能做庖厨?
郑隆轻嗤了声:“我就说,要是她能做出这么好的菜品,那我昌丰楼不得改名了?”
今天是吴老爷宴请,杜梨只是上门来做菜的,在人家家里,她不想出这个风头,便没有反驳。
吴守业也不想闹得大家面上不好看,笑着化解:“后厨烟熏火燎的,诸位请到前边入席吧。”
他也给了郑成裕脸面,客气朝他拱手:“郑东家,请。”
一个乡下来的小娘子,郑成裕还不会放在心上。
何况吴守业家财万贯,和官场的人物有来往,他也不能不给面子。
瞥了儿子一眼,警告他不要生事,这才和吴守业一起去了前厅。
徐管事等人离开,忙安抚杜梨:“希望杜掌柜不要放在心上,今日来的都是贵客,主家也难做。”
杜梨当然明白吴老爷的顾虑。
她是来挣钱的,又不是来出风头的,当即含笑道:“我没事,上菜吧。”
徐管事见她豁达,这才放心,吩咐仆人小心端菜。
“那郑家人就是狗眼看人低,我看啊,他们昌丰楼的厨子未必有姐姐做的好。”
等人走了,杜糖鼓着脸,不满地嘟囔。
杜梨笑着揉了揉她的脸颊,“昌丰楼在郦县长红十几年,肯定有过人之处,咱们也别否认别人的长处。”
杜糖皱皱鼻子,到底没再说。
“不过昌丰楼厨子厉不厉害,和咱们没关系。”
她现在只是一个卖串串的小摊贩,管他昌丰楼作甚。
“现在我要开始炒素菜,小越,火加旺起来,糖儿把菜拿过来。”
“好嘞。”
杜越答应,往灶里添柴。
“嗯。”
有事情做,杜糖很快就忘了方才的不满,赶忙帮姐姐打下手。
杜梨做的第一道素菜是素炒什锦菌菇。
这道菜用到了香菇、杨树菇和银耳。
郦县盛产香菇,价格相对便宜,不过杨树菇和银耳却是难得,价格比肉还贵。
可见吴老爷为了今日宴席,下了多大血本。
郦县人吃菌菇几乎是用来煮汤,吃得多了口味上难免有些厌倦。
杜梨想给他们做个不一样的。
各类菌菇切片后等水滚下锅煮两三分钟后捞出,起锅烧油下蒜片炒香,接着将焯过水的菌菇下锅炒。
这几类菌菇都是无毒的,简单翻炒便可调味,加入酱油、盐,继续翻炒,快出锅前倒入一点淀粉水勾芡,便可装盘。
“上菜了。”
“好嘞。”
徐掌柜赶忙过来,亲自端出去。
酱油和淀粉水增加了菌菇的色泽,有别于平日的清汤寡水,菌菇上桌后,就受到宾客一致好评。
杜梨并不知道前头情况,做完最后一道上汤豆芽,让人送出去,她这才有机会坐下来休息。
杜糖懂事地过来,小手很有节奏地帮她捶肩膀:“姐姐累了吧?我给姐姐捶捶。”
累是真的累,从早上八点钟就开始忙碌,一直到现在,应该已经过了一点。
也就是说她断断续续忙了五个小时。
不累才怪。
“小越,你也休息下吧,一会儿咱们一起收拾。”
杜越要帮忙洗锅烧三个灶的火,也一直忙不停,如今还在收拾残局,也很累。
杜越却没放在心上,想让姐姐多休息一会儿,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没关系,我很快就好。”
杜梨见他坚持,便也随他去。
还没休息一会儿,就见徐管事笑吟吟走过来,朝杜梨拱手道:“今日辛苦杜掌柜,这是我家老爷给杜掌柜的谢礼。”
他将一个荷包递过来,那是杜梨的工钱。
吴老爷是个爽快人,宴席还没散就结钱,杜梨客气接过,“替我谢过吴老爷。”
徐管事笑道:“我家老爷说今日的菜品很出色,客人都很喜欢,只是前头客忙,不能亲自来谢过杜掌柜,还请杜掌柜见谅,以后得空,欢迎杜掌柜常来走动。”
这是杜梨今天听到最开心的话。
客人喜欢,说明她第一次做席面还算成功。
这位吴老爷是个不错的人,说不定以后还真有需要他帮忙的时候。
杜梨没有将话说死,客气一番后告别离开。
“从这里出去就是大门,在下还有事,就不送杜掌柜了。”
“好的,徐管事去忙吧。”
徐管事将杜梨姐弟三人送到前院,就被人叫走,只得匆匆交代几句便离开。
杜梨和弟弟妹妹穿过连廊,一阵风吹过,前厅交谈的声音清晰传来。
“......听闻今上有意开海市,若此消息准确,日后咱们郦县渡头定会比现今还热闹....”
“......别说客栈酒楼,便是对咱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机遇.....”
开海市便能出海做生意,运河直通海港,到时候肯定会有很多商船借道运河出海。
郦县作为运河沿岸的渡头,这一波红利看来是吃定了。
杜梨莫名有点兴奋。
她虽然还没那个本事出海做生意,但是大量涌入郦县的客商,将带动郦县的贸易,这是个机会,指不定她能抓到机会翻身起家呢。
前头交谈声渐渐被劝酒的起哄声替代,杜梨不好再听,带着弟妹离开。
“走吧,咱们去买明日的食材。”
今天虽然累,但休息是不可能休息的,兜里没几个钱,杜梨没有安全感。
三姐弟去到集市。
钱嫂子有些日子没见过杜梨,看到她出现,高兴地将人拦住说话:“杜家妹妹,近几天你们去哪儿摆摊了?”
“去巷子里。”
杜梨先前和钱嫂子说过,也不瞒她。
钱嫂子攒了好多的话要跟杜梨说,拉着她小声嘟囔,“有些人以为把你们挤走就能一家独大,竟将价格分别都抬了起来,如今啊,半死不活,照我说,就是活该。”
她说的是隔壁的李记串串,原先用低价挤走杜梨。
杜梨一走,他们就露出真面目。
素菜由原来的一文钱一串抬到二文钱一串,荤菜由二文钱抬到四文钱。
食客们也不傻,原先吃他们家是因为价格低,如今价格上来,味道却不比梨记的好,肯定不会买。
夫妇俩如今只能坐在摊子前赶蚊子。
怪不得刚才那李记串串夫妇看到她,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