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水正唾沫横飞地讲述嘉靖皇帝如何通过不上朝来制衡朝臣,弹幕里忽然飘过一条格外醒目的提问:
“主播,你说如果明朝后期,比如崇祯那时候,干脆彻底放开海禁,用赚来的钱猛造火枪,搞他个几十万线列步兵,能不能把满清挡在关外,甚至反推回去?给大明续上命?”
这个问题一出,首播间的气氛瞬间热烈起来,不少水友纷纷跟帖。
“对啊,主播,分析分析这个!”
“大力出奇迹,火枪怼脸,不信干不过那些骑兵!”
“开海贸易,银子大大滴有,还怕没钱造枪?”
王三水看着这条弹幕,以及后面一连串的讨论,脸上的表情严肃了起来。他放下手中的资料,对着麦克风沉声道:“这位朋友的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也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开海禁,发展火器,组建新军,这听起来确实是一条救国良策。但历史的进程,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坤宁宫内,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对视了一眼。
“线列步兵?”朱元璋口中咀嚼着这个陌生的词汇,眼神中带着探究。
朱标则更为敏锐地捕捉到了“开海禁”三个字,但听这“仙人”的口气,似乎并非全无道理。
徐妙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她虽然不太明白“线列步兵”是什么,但“救大明”“续上命”这些字眼,让她重新燃起了强烈的希望。
她紧张地看着光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王三水调整了一下坐姿,语气变得非常认真:“我们先说‘开海’。明朝中后期,海禁时松时紧,但总体而言是抑制商业发展的。如果彻底放开,好处显而易见,能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获取大量白银,甚至引进一些西方的技术。”
“但是,”他话锋一转,“坏处同样不容忽视。第一,走私会更加猖獗,沿海的治安压力会骤增,倭寇问题可能会反复。第二,大量的白银涌入,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冲击原有的经济秩序。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谁来主导开海?是朝廷,还是地方士绅豪强?这里面的利益分配,足以引发剧烈的内部矛盾。”
“更何况,明末的官僚体系己经是什么样子了?就算开海赚到了钱,有多少能真正用到国家建设上,有多少会流入私人的腰包,这都是个大大的问号。”
首播间的弹幕慢了下来,不少人开始思考。
“确实,贪腐问题是大头。”
“理想很,现实很骨感。”
坤宁宫内,朱元璋冷哼一声:“一群蛀虫!咱当年就该把那些贪官污吏的皮都剥了!”
他对明末官僚的腐败深恶痛绝。
王三水继续说道:“再说‘大力发展火器’和‘线列步兵’。”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明朝并非不重视火器。从太祖皇帝开始,神机营就是明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的火铳,比如鸟铳,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并不算落后。三眼铳、迅雷铳这些也都是特色装备。”
“但要组建一支以火器为主要输出的‘线列步兵’,和我们现有的火器部队,那是两个概念。”
王三水在屏幕上调出几张欧洲近代线列步兵的图片和示意图。
“大家看,所谓的线列步兵,讲究的是严密的队列,统一的射击。士兵们排成数排,前排射击,后排装填,轮番开火,形成持续的火力压制。这种战术对士兵的纪律性、训练水平,以及军官的指挥能力要求极高。”
“我们先说武器。线列步兵通常装备的是燧发枪。明朝主力是火绳枪,也就是鸟铳。火绳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装填慢,操作繁琐,而且极度依赖火绳。刮风下雨天,火绳容易熄灭或者受潮,战斗力大打折扣。”
“燧发枪虽然解决了火绳的问题,但明朝能独立研发并大规模量产合格的燧发枪吗?这需要冶金、精密加工、弹簧制造等一系列配套工业技术的支撑。明朝的官营手工工场,能达到这个标准吗?就算造出来了,成本呢?质量如何保证统一?”
徐妙云听得云里雾里,但她能感受到王三水语气中的凝重。
朱元璋和朱标则听得格外认真。朱元璋本身就是行伍出身,对军事利弊非常敏感。
“再说训练。”
王三水继续道,“要把一群农夫或者市井之徒,训练成令行禁止、面对骑兵冲击和炮火轰击面不改色的线列步兵,需要多久?投入多少?明末的卫所制度早己糜烂,募兵制下的士兵,有多少能达到这种标准?”
“欧洲的线列步兵,那是常年脱产的职业军人,有经验丰富的士官手把手地教,有严格的军法维持纪律。明朝有这个条件吗?”
“还有后勤。一支几万人的火枪部队,每天消耗的弹药量是惊人的。铅弹、火药,这些都需要持续稳定的供应。明末的财政状况,能支撑得起这样的消耗吗?道路运输能力跟得上吗?”
王三水一口气说了很多,喝了口水,缓了缓。
“所以,不是说有了钱,买了或者造了枪,就能拉起一支强大的新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工业、训练、后勤、财政,乃至整个国家的组织能力。”
“更致命的是,就算我们克服了千难万险,真的拉起了一支几万人的线列步兵,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明末面对的敌人,主要是满清的八旗兵。八旗兵的核心是什么?是精锐的骑兵,以及同样装备了火器的步兵。他们的火器很多是从明军手里缴获或者仿制的,甚至还有红夷大炮。”
“线列步兵在欧洲平原上对付冲击力相对不足的欧洲骑兵,或者同样是线列的步兵,或许有优势。但在辽东那种复杂地形,面对机动性极强、悍不畏死的八旗骑兵,以及同样拥有火力的敌人,我们的线列步兵能占到多大便宜?”
“人家可以不跟你打呆仗,可以用骑兵袭扰你的侧翼和后勤,可以用炮火先轰你一阵。我们的线列步兵,能有多少战场生存能力?”
首播间的气氛有些沉重。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啊。”
“这么说,大明岂不是死局了?”
“太难了,真的太难了。”
徐妙云的脸色变得苍白,刚刚升起的一点希望,似乎又被无情地浇灭了。她紧紧攥着衣角,指节都有些发白。
坤宁宫内,朱元璋久久不语,眉头紧锁。他一生征战,深知战争的残酷与复杂。这“仙人”所言,句句切中要害,绝非纸上谈兵。
他看了一眼同样面色凝重的朱标。
朱标微微躬身,低声道:“父皇,儿臣以为,这位‘仙人’所言,虽有些骇人听闻,但于军国大事,颇有见地。其所论火器、兵阵、后勤之要,非寻常腐儒所能及。”
朱元璋缓缓点头,沉声道:“传旨,将今夜所有当值的翰林学士、詹事府官员,都给咱召到文华殿偏殿候着!”
他又补充了一句:“带足笔墨纸砚!让他们给咱一字不落地记下来!这‘仙人’说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关乎国运!”
朱标心中一凛,立刻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这是要将“仙人”的“天机”完整记录下来,作为日后施政的重要参考。
“儿臣遵旨!”朱标不敢怠慢,立刻起身,快步向殿外走去,亲自去安排此事。
马皇后在一旁看着,轻叹一声,眼神中充满了忧虑。她不懂那些军国大事,但她能感受到丈夫和儿子身上那份沉甸甸的压力,以及对那个未知未来的深深忌惮。
而此刻的王三水,并不知道自己的首播内容,己经引起了大明开国皇帝的最高度重视。他看着弹幕里一片悲观的论调,摆了摆手:
“当然,我也不是说完全没有机会。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复盘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教训。”
“如果明朝能在早期,或者中期,政治清明、国力鼎盛的时候,就高瞻远瞩,持续投入,逐步改革,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到了崇祯那个积重难返的年代,想靠一两项技术革新或者战术变革就翻盘,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那是一个系统性的崩溃。”
“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几座大山一起压下来,神仙也难救啊。”
“明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