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孝武思皇后卫子夫那带着无尽哀愁的倩影,连同那令人扼腕的十六字评价,终于彻底隐没于流光之中。
未央宫内,刘彻依旧枯坐于龙椅之上,双目紧闭,脸颊上泪痕未干。
那股噬心的悔恨与痛楚,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紧紧包裹,让他几乎窒息。
子夫的温婉,据儿的无辜,巫蛊的狰狞,一幕幕,一声声,在他脑海中反复纠缠,如同最恶毒的诅咒。
他身为帝王,坐拥西海,却连自己的妻儿都未能护佑,这是何等的讽刺,何等的悲哀!
奉天殿中,朱元璋从刘彻的悲剧中回过神来,心中亦是五味杂陈。
他先前还对汉武帝有所腹诽,此刻见其如此痛苦,倒也生出几分莫名的同情。
“帝王家,多情总被无情误啊!”他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难言的复杂。
对卫子夫,他谈不上多少敬佩,只觉得是个可怜的女人,被卷入了宫廷的漩涡,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
太极宫内,李世民轻轻一叹。
“卫后之悲,非其之过,乃宫廷倾轧,奸臣当道所致。孝武晚年之悔,亦是警示后人,察纳雅言,亲贤远佞,方为治国之道。”
他想到了自己的长孙皇后,若是长孙皇后遭遇此等构陷,他李世民,又能否明辨是非,护其周全?
沙丘行宫,嬴政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
在他看来,妇人的悲喜,太子的生死,皆是细枝末节。
重要的是,汉武帝最终稳固了皇权,开疆拓土,成就了一番霸业。
至于这过程中的牺牲,不过是必要的代价。
养心殿。
玄烨从卫子夫的悲剧中,看到的是帝王权术的冷酷与后宫争斗的无情。
“君王之爱,薄如蝉翼。一朝失势,便是万劫不复。”
他想到了自己的后宫,虽不至如此惨烈,但也充满了明争暗斗。
这“仙人”盘点,真是将历代帝王家的隐秘与伤痛,赤裸裸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就在六朝帝王心思各异,殿内气氛依旧沉重之时,天幕之上,新的光影再次缓缓汇聚。
这一次,弥漫开来的,不再是深宫的幽怨,也非红颜的薄命。
那是一种沉稳练达,一种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智慧,更有一种在男性主导的时代,以女性之身,悄然影响一个王朝走向的独特力量。
旁白声再次响起,语调平和,却带着一丝探究与审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女性,她们或许未能像武曌那般登临九五,也未曾像孝庄那般于危局中力挽狂澜,但她们同样以其非凡的智慧与坚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她,出身微末,却凭借过人的聪慧与手腕,一步步走上权力的巅峰,成为一个王朝的实际掌舵者近十年之久。”
“她,临朝称制,辅佐幼主,稳定朝局,延续国祚,却也因其女性身份与所握大权,引来无数争议与猜忌。”
“她是否也曾有过如武后般的野望?她与‘贤’字的距离,又该如何衡量?”
“【贤后盘点】第九位——大宋,章献明肃皇后,刘氏!”
“什么?!大……大宋?!”
垂拱殿内,赵匡胤原本还沉浸在对汉武帝家事的感慨之中,冷不丁听到“大宋”二字,如同被针扎了一般,猛地从龙椅上弹了起来!
他的双眼圆瞪,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与极度的震惊。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这……这是何人?!咱大宋的皇后?”
他搜肠刮肚,也想不起自己子孙后代中有这么一位权势滔天的皇后。
“临朝称制?实际掌舵?这……这怎么可能!咱老赵家的江山,怎容女子如此弄权!”
赵匡胤只觉得一股怒气混杂着惊骇,首冲脑门。
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制定的“祖宗家法”,就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后宫专权,怎会出了这等岔子!
奉天殿。
朱元璋一听又是“临朝称制”,眉头便紧紧皱了起来。
“哼,这些女人,怎么一个个都想着干政!安分守己待在后宫不好吗?”
不过,当他看到赵匡胤那副见了鬼似的表情,心中反倒生出几分幸灾乐祸。
“嘿,老赵,看来你家的婆娘,也不省心啊!”
太极宫。
李世民摸了摸下巴,神情专注。
“大宋刘后……”
他想起了武则天,同样是临朝称制,这位刘皇后,不知与其相比如何。
沙丘行宫。
嬴政嘴角微微上扬。
“哦?又一个掌权的女人。宋朝……倒是比朕想的要有趣一些。”
他对这些女性如何一步步获取权力,更感兴趣。
养心殿。
玄烨的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
“宋朝积弱,外患频仍。此女临朝,不知是将大宋带向中兴,还是加速其衰败?”
他示意史官,务必将此人的事迹详细记录,与皇祖母孝庄、武后、慈禧等人进行对比。
天幕之上,光影汇聚,一位身着宋代皇后服饰的女性形象渐渐清晰。
她并非绝世容颜,但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与沉静,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
虽是凤冠霞帔,却隐隐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度。
旁白声继续,不疾不徐地讲述着这位大宋女主的传奇: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名不详,益州华阳人。其出身寒微,早年孤苦,曾为蜀地歌女。”
“后遇尚为襄王的赵恒,即后来的宋真宗。因其聪慧机敏,深得赵恒喜爱。然,因其出身,初入宫时,颇受冷遇。”
“真宗即位后,刘氏凭借其才智,逐渐在后宫站稳脚跟,并最终在无子的情况下,被册封为皇后,足见其手段与真宗对其之倚重。”
“真宗晚年多病,刘后开始协助处理政事,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真宗驾崩,仁宗赵祯年幼继位,刘后遂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
“果然是垂帘听政!”垂拱殿内,赵匡胤气得浑身发抖,脸色铁青。
“孤女!歌女出身!竟能成为咱大宋的皇后,还临朝听政!这……这成何体统!祖宗家法何在!”
他指着天幕,声音都在颤抖。
他当年杯酒释兵权,就是怕武将专权,祸乱朝纲。
可万万没想到,自己严防死守的后院,竟然也出了这么一位权倾朝野的女性!
天幕上的画面继续流转,展现了刘太后辅政期间的种种举措。
“刘太后临朝期间,勤于政事,明辨是非,严惩贪腐,任人唯贤。如重用范仲淹、晏殊等名臣,使得朝政清明,国家安定,为‘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史称其‘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于军国大事,无不周知’。”
“然,其亦有专权之举。曾身着帝王衮冕,参与祭天大典,引来朝野非议,指其有效仿武后之心。”
“穿……穿龙袍祭天?!”赵匡胤听到此处,眼前一黑,险些栽倒。
“反了!反了!这简首是要篡夺咱赵家的江山啊!”
他捶胸顿足,痛心疾首。
“咱的子孙,怎么就这么不争气!竟让一个女人如此放肆!”
太极宫内,李世民却是眼神一亮。
“身着衮冕祭天?有魄力!看来这位刘太后,野心不小,手段也颇为高明。”
他倒想看看,这位刘太后,最终有没有走出那最后一步。
养心殿。
玄烨微微点头。
“任人唯贤,朝政清明……看来此妇,确有治国之才。比之慈禧,不知高明凡几。”
至于穿衮冕,在他看来,只要能稳定国家,不过是些许仪制上的逾越,并非不可接受。
旁白声再次响起,带着一丝转折:
“然而,刘太后虽权倾朝野,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面对臣下劝进之言,她曾将奏章掷于地上,言:‘吾不作此负祖宗之事!’”
“景祐二年,刘太后病重,临终前,多次拉扯身上所穿衮冕,似有不安。仁宗领会其意,待其崩后,下令以皇后服制入葬。”
“她以女性之身,辅政十年,虽有争议,却保全了赵宋江山,稳定了社稷,其功不可没。”
“呼……”垂拱殿内,赵匡胤听到刘太后最终没有称帝,并且是以皇后服制下葬,那颗提到嗓子眼的心,才稍稍落下一些。
但即便如此,他心中的怒气与后怕,依旧未消。
“好险!好险!差一点,咱大宋就要改姓了!”
他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对这个刘氏,依旧是心有余悸。
“综合评价:起于微贱,智冠后宫。垂帘听政,辅弼明君。权倾朝野,未越雷池。有功于国,有争议身。大宋女主,才智过人。”
天幕之上,刘太后那沉静而威严的画像,与这二十西字评价,一同缓缓隐去。
出租屋内。
许默看得是津津有味。
“我去!刘娥!宋朝的铁娘子啊!差点就成第二个武则天了!”
“赵匡胤估计要气疯了,自家后院出了这么个厉害角色。”
他嘿嘿一笑:“这‘贤后盘点’,真是越来越刺激了。前面刚送走汉武帝的悲情皇后,这就来了个大宋的权势太后。”
“不知道下一位,又会是哪个朝代的,又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
许默端起可乐,美滋滋地喝了一口,对接下来的盘点,充满了期待。
六朝宫殿之内,帝王们的心绪,再次被这位大宋刘太后搅得波澜起伏。
尤其是赵匡胤,他觉得自己需要好好修订一下“祖宗家法”,务必将后宫干政的苗头,彻底掐死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