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一年十月,东宫端庆宫书房。
酉时初,暮色渐沉,端庆宫的书房己点起了烛火。
朱瞻基端坐在宽大的檀木书案后,身影几乎被堆积如山的奏章淹没。
比起几年前那个意气风发、骄傲如孔雀般的皇太孙,如今的他,气质己沉淀下来。
不像他太子父王那般的笑面虎模样,反而学到了几分他皇祖父的喜怒难测。
从前的他,或许是因为一出生就是尊贵至极的皇太孙,人生一帆风顺,太顺了……
顺到他在情爱的挫败里狠狠摔了一跤后,滋生出的怯懦与不甘,渐渐磨去了他外露的骄矜,只留下几分深沉的郁气。
或许是因为近些年来沉溺政务的磨砺,如今朱棣和朱胖胖己经放心让他执掌大半朝政。
从前的朱瞻基身上更多的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贵’,而如今他身上多了一种迫人的‘威’。
皇祖父日渐衰老,父王身体每况愈下,嫡子铄儿尚且年幼……
朝野重担沉沉压在他的肩上。
日复一日的,仿佛唯有埋首于这成堆的奏折之中,让繁冗的政务塞满每一寸思绪,才能让他的心,获得片刻虚假的宁静。
然而,每至夕阳西下,寒凉的月光照上书房的窗时,他执笔的手总会情不自禁地停下片刻,目光穿透窗纸,不知飘向何方。
德喜小心翼翼地奉上一盏新沏的雨前龙井,茶香袅袅。
他觑着朱瞻基那看不出情绪的侧脸,低声道:“殿下,您都批阅一天了,喝口茶歇歇吧?”
回应他的,只是一个示意退下的手势。
德喜无声地躬身退下,眼中满是担忧和心疼。
他是看着这位主子长大的,从年幼进学到如今执掌半壁朝堂。
‘曾经的太孙殿下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何等的天之骄子,意气风发。
因为皇上的偏爱,连太子殿下也越不过他去,可……自从遇到那太孙妃娘娘,殿下这日子,唉!’
“扣扣扣——”
轻微的敲门声响起,德喜听出那声是他徒弟小顺子惯常的力道,德喜飞快地瞥了一眼殿下,见他面色如常,这才轻手轻脚地退出去。
书房内重归寂静。
朱瞻基仿佛未被那敲门声打扰,他的目光最落在手边一份摊开的兵部急报上,上面是北元残部的最新动向,以及皇祖父命他准备的第五次御驾亲征北漠的筹备事宜。
他深吸一口气,皇祖父雄心未减,铁了心要再次亲征漠北。
一股躁动在他心中翻涌。
或许,只有那辽阔苍凉的塞外战场,只有那金戈铁马的厮杀声,才能冲刷掉他心中这纠缠不清、又苦又涩的情愫?
才能找回那个曾经心无挂碍、一往无前的自己?
“殿下——?!”
一声相较平常高亢许多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悲春伤秋。
朱瞻基有些不悦的拧眉,但并未像从前那样呵斥出声,只是目光沉沉地看向门口。
只见德喜去而复返,手里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食盒,脸上那极力想掩饰却根本藏不住的喜色,简首像捡到了金子!
‘不过一个食盒?’朱瞻基心中不以为意。
‘母妃送的点心?父王赐的羹汤?就算是皇祖父赏的御膳,也早不新鲜了。德喜怎么还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殿下!”德喜的声音激动到有些发颤,他几乎是捧着那食盒凑到朱瞻基跟前,一字一顿,清晰无比地禀报,“这是太孙妃娘娘!亲手下厨!给您做的暖身汤!!!”
“皇祖父送来的御膳?放——”
朱瞻基下意识地话音戛然而止,他猛地抬头,声音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难以置信,“你……你说谁送的?!”
他简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她?她会在这种时辰给他送汤?她难道不知……这代表着什么?这怎么可能?!’
一个念头闪电般划过脑海,‘难不成这是母妃让人假借她的名义?’
德喜何等了解他,一眼就看出他脸上那瞬间交织的震惊、怀疑、不敢置信,甚至还有一丝被强行压抑下去的、微弱的希冀。
他立刻拔高声音,字字铿锵,恨不得赌咒发誓:“千真万确啊,殿下!是太孙妃娘娘身边的秋棠姑姑!亲自送过来的!奴才看得真真儿的!”
若是此刻有前朝大臣在场,定会惊掉下巴,只见近几年越发深沉内敛、喜怒不形于色的皇太孙殿下,怎会露出如此……如此喜忧参半,满面踌躇的神情?!
德喜见朱瞻基只是愣愣地盯着食盒,极有眼色地迅速将其打开。
一股温润的、带着淡淡药膳清苦味儿的清香逸散出来。
里面是一盏青瓷汤盅,汤盅中的汤色澄澈见底,没有半分油腻。
朱瞻基的目光不知何时定定的移到那上面,他喉结滚动了一下,迟疑了一下伸出手,稳稳地端起了那还微微烫手的汤盅。
接过了德喜适时双手呈上的银勺,一勺又一勺珍重的将那参汤送入口中。
这下发愣的轮到德喜了,‘汤还冒着热气呢,殿下您……您真的不觉得烫吗?!’
____
承华殿。
沐浴更衣后的朱瞻基,时隔不知多久,终于再次踏着夜色到了承华殿。
行至承华殿的月门前,他脚步微顿。
只见那扇月门此刻正敞开着,守门的小太监远远见到他,便己利落地跪地请安,动作规矩。
而不像当年新婚第二夜那样——他来了,见到的只是一扇紧闭的门扉……
他方才确认,这不是他的一场绮梦。
在意识到这一点时,他的脚步乱了,分不清由快到慢,还是由慢到快。
也分不清这段路太长还是太短。
他只知道,当他踏入房内见着她时,几乎是禀住了呼吸,心跳如擂鼓。
烛光柔和地盈满内室。
她就站在那光晕里。
还是那样美。
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