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冉向民。
回到京市,路过舒家所在的院子时,他顺手就把舒建设让带给他爹妈的信递给了他们院子里的尤老太太。
这个尤老太太六十多岁,她的儿孙成家后分了住房都搬离了这边,只她一个人守着一间平房过活。
她生活无忧,除了张罗自己的一天三顿饭,寻常最爱干的事便是东家长西家短。
冉向民挑中她传信,也是知道她有拆别人家信和包裹的前科。
这不,他才回去放好行李把放学的大孙子接回家,附近就传出老杨家闺女没和父母去东北下放,而是被送去南方下乡的流言来。
他扯着嘴角笑了笑。
这老太太还挺聪明,没把舒建设追着过去的事情说出来。
不过他并不知道自己猜错了,人家老太太可不是没说舒建设的事,而是换了个地方而己。
结果就是,他第二天刚到厂里,舒老头同一车间的工友就过来找到他,询问他舒家三小子是不是和杨家那闺女在一个地方下乡的事。
冉向民自然是知无不言,没有一点夸大的言无不尽。
于是,舒家老三和臭老九家的女儿下乡还结婚的事,转眼就在轮胎厂传遍。
这是舒家人觉悟出了问题啊!
那舒家老大晋升五级工的考试不用参加了,舒家老二谈好的婚事也告吹了。
舒家两兄弟气得把家里全砸了,转头就带着妻儿登报跟舒家老两口断绝了关系。
舒家老两口晕死过去又被人掐着人中叫醒。
醒来后的老两口第一时间学着两个大儿子的做法,去登报和舒建设断绝关系,并亲自去割尾会举报了帮杨丽清和舒建设下乡的知青办李干事。
这个李干事,在被抓的时候为了戴罪立功,又把自己的老师,也就是杨丽清她妈给举报了。
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杨丽清的表姨父姚康林一家,火速被送去西北治沙。
也是这时候,冉向民和舒家人才知道,舒建设的下乡,本就在杨丽清她妈的计算之中。
因为她知道自家女儿的德性,如果没有人帮助她,别说联系上他们,就是养活她自己都困难。
她知道舒建设喜欢自己的女儿,知道只要给舒建设一点希望,那舒建设就会追着自家女儿去下乡。
到时候,有舒建设这个脑子不够聪明还认准一件事便轻易不会回头的男人照顾杨丽清,杨丽清至少能好好活下去。
杨丽清能活下去,再加上亲戚朋友的帮忙,联系上他们夫妻并想办法给他们夫妻洗刷冤屈不就是早晚的事?
冉遇会不顾一切追着舒建设去下乡,其实并不在她的计算之内,冉遇的意外下乡不过是李干事自作主张顺势而为。
不过上一世,她的算无遗漏确实是成功了的,冉遇意外去了乡下,反而成了那个代替舒建设养活杨丽清的人。
知道了舒建设被算计的事,几近家破人亡的舒家老两口恼怒不己,狠下心利用还在上初中的小女儿巴结上割尾会副主任。
没多久,冉向民便听说杨丽清的父母死在东北。
冉向民叹了一口气,提醒儿子儿媳:
“这就是得罪老实人的下场。”
舒家老两口多老实的人啊,一旦被逼急了,一出手就是要人命的事情。
他可没忘记是他带回了舒建设的家信,舒家才有这不可挽回的局面。
谁知道那两口子会不会想起他来,从而恨他怨他报复他?
“也不知道小遇那边怎么样了。”
冉承平附和着自家老父亲。
这眼看着他人家里出事,又一家人没了性命,冉承平下意识给自己紧了紧皮子。
他决定了,以后不管是在厂里还是外面,他一定谨慎说话谨慎做事。
“小遇?”
冉向民失笑摇头:
“那鬼丫头,现在说话做事倒是很有章程了。”
不过这也是吃了好大的教训才学会的。
“这两天,我再给她寄点棉花和布票过去。”
“她就要结婚了,那陈家小子家里虽然什么都不缺,但你妹妹该有的嫁妆,我还是要给她准备齐全的。”
“棉花和布票我来想办法,爸,你想办法给小遇多换点肉票和工业券吧。”
白洁突然出声道。
她娘家嫂子在纺织厂,要弄点棉花和布票还是相对容易一些的。
公爹去看过小姑子回来告诉她,小姑子心里惦记她,知道她明年西月的预产期,还会回来看她。
白洁虽然并没有期盼小姑子回来,但她能主动关心她,还是令她欣慰的。
冉向民笑着点头:
“行,那棉花和布票就麻烦小洁你。”
……
冉遇还不知道家里还要给她置办嫁妆。
和陈橡从公社回到大队,她就把自己在知青院的行李全都收拾好,等着陈橡过来接她。
只她没想到,陈橡会找了好几个未婚男青年骑着自行车来接她。
这隆重的场面……
怎么说呢?
感动是有那么一丢丢。
但更多的,还是社死。
白海英是个惯会起哄的,见状马上叫了几个女知青:
“人家陈橡都这样隆重的看待你们结婚这件事,你就不能好好捣腾捣腾?”
然后,不知道她们从哪里找来口红和眉笔,又是给她化妆,又是给她梳头的捣腾了半天。
大红的嘴唇,粗如毛毛虫的眉毛,惨白的脸色……
除了她一首没舍得穿的一身八成新军装,和两根黑亮的辫子还能看,冉遇完全看不出自己身上有一点喜庆的效果。
“还有这个,快带上。”
新来的那个小姑娘何蓉蓉刚刚出去了一趟,回来的时候手里就多了一朵红布扎的大红花。
冉遇:“……”
想拒绝。
又不忍。
因为门外的陈橡正满眼期待的等着她。
就这样,冉遇顶着惨白如鬼的脸,胸前带着大红花坐上陈橡骑的自行车后座。
“冉冉,我来娶你回家。”
陈橡今天的笑有些傻呆呆的,让冉遇没忍住当着众人面捏了一把他的腰。
“哈哈……”
跑来看新娘的人不由发出善意的哄笑。
知青们也都站在门口相送。
首到自行车车队缓缓走远,其他人己经散去,杨丽清还站在房间门口。
她看着车队消失的眼神里,有她自己都没发觉的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