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站在公司楼下,夜风吹得他衣角微扬。上一次的公益讲座和义诊活动反响热烈,宣传部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但他的目光己经投向了下一个方向——艾灸安神香的研发。
“癫痫患者的焦虑问题不能只靠心理干预。”他在会议上说,“我们得从生理层面入手,研发一款真正能让他们放松、助眠的产品。”
这个决定得到了张老的支持:“中医在安神方面有悠久历史,艾灸是其中的经典手段。如果你真想做这件事,我可以介绍几位老朋友。”
于是,林风亲自拜访了几位资深中医专家,组建了一支专门的研发团队。他们选用了多种传统中药材,如艾草、薰衣草、酸枣仁、合欢皮等,尝试不同比例的搭配,以期达到最佳的安神效果。
实验室里,药香弥漫。一位年长的中医正在用放大镜观察着药材的切片。“艾草的挥发油含量必须控制在0.8%以上,否则效果会打折扣。”他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对助手说。
另一边,另一位专家正拿着一支刚刚制成的艾灸香,在空气中轻轻一挥。“嗯……香气有些偏苦,可能是因为黄连的比例高了点。”他说,“再减一点试试。”
时间紧迫,展示会定在半个月后,留给他们的调整周期非常有限。
“我们必须每天都有新进展。”林风在晨会上说,“每一组配方都要详细记录,失败的数据比成功的更重要。”
团队成员点头称是。他们分成三组,分别负责配比测试、工艺改进和数据分析。每晚七点,会议室准时响起讨论声。
“昨天那批样品,第三组的反馈显示助眠时间平均缩短了15分钟。”小唐汇报,“但用户反馈有点呛鼻。”
“那就优化燃烧温度。”林风说,“有没有可能通过控制燃烧速度来降低刺激感?”
“可以试试低温慢燃工艺。”技术负责人回应,“不过这需要重新设计模具。”
“那就做。”林风干脆地说。
几天后,第一批改良版安神香出炉。这一次,香气柔和了许多,烟雾也更轻盈。为了验证效果,林风亲自试用了几晚。
“确实比之前好。”他在笔记上写道,“入睡前的焦虑感明显减轻,醒来时头脑清晰。”
但这还不够。
“我们需要真实用户的反馈。”林风下令启动志愿者招募计划。
消息一经发布,短短两天就收到了上百份报名表。最终筛选出五十名志愿者,涵盖不同年龄层和睡眠状况。
“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所有人满意,而是找到最广泛适用的配方。”林风在内部会议中强调。
志愿者们开始使用安神香,并每日填写反馈问卷。有人提到入睡更快了,有人表示梦少了,还有人发现白天的情绪更稳定。
但也有负面反馈:一名志愿者反映使用后喉咙不适,另一名则觉得味道过于浓烈。
“这两条反馈至关重要,务必进行重点分析。”林风指着报告说,“如果产品无法适应大多数人的体质,那它就不能算成功。”
研发团队立刻展开针对性调整。他们请来营养学专家,评估配方的安全性;又与嗅觉研究机构合作,测试香气浓度是否适中。
“我们不是在卖香,而是在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林风在一次内部培训中说道,“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与此同时,宣传部门此次别出心裁地策划推广方案,打算围绕“心光驿站”患者经历,制作沉浸式短视频系列,深度展现安神香如何助力患者缓解焦虑、重归生活正轨。
“比如那个画画的女孩。”文案负责人翻着手中的资料,“她现在每天晚上都会点一支香,然后画一会儿,她说这样‘脑子像被安抚了一样’。”
“还有一个男孩,本来经常半夜惊醒。”小唐补充,“现在他己经连续一周没发作过夜惊了。”
这些真实的反馈成为宣传的核心素材。
与此同时,销售部门也在积极布局渠道。他们联系了几家连锁药店,洽谈上架事宜;还与几家线上健康平台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价格策略要亲民。”林风在定价会议上说,“这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种日常护理品。我们要让更多人买得起、用得上。”
市场调研显示,目前市面上的安神类产品多为化学合成成分,副作用不明,而天然植物配方的产品寥寥无几。
“这是我们的优势。”宣传部负责人兴奋地说,“我们可以主打‘纯天然’的概念,强调安全性与温和性。”
林风点头:“没错,我们要做的不是跟风,而是填补空白。”
展示会当天,展厅内人流如织。展台上整齐摆放着安神香的样品,旁边是一块大屏幕,滚动播放着志愿者的真实反馈视频。
“我以前总觉得失眠是种羞耻。”一位受访者在视频中说,“但现在我知道,我只是需要一点点帮助。”
现场不少观众驻足观看,有的甚至当场扫码预约试用。
林风站在角落,默默观察着人群的反应。他看到一个母亲拉着女儿的手,认真地听讲解员介绍产品功效;一个年轻白领拿起样品仔细端详,似乎在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你们的产品真的有效吗?”一位中年男子问。
“你可以先试用。”讲解员微笑回应,“我们提供免费试用品。”
男子接过试用装,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林风走上前,拍了拍讲解员的肩膀:“做得很好。”
这一刻,他知道,这款安神香己经不再只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真正的改变。
夜晚,他回到公司大楼,抬头望向窗外的星空。
“下一步。”他低声自语,“我们要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安心。”
一只飞鸟掠过树梢,发出一声清鸣。
风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