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站在心理咨询中心门口,望着远处天际线上渐次亮起的城市灯光。沈婧的消息还在手机屏幕上停留着:“明天上午十点,有个患者想单独见您一面。”他没有回复,只是将手机放回口袋,转身朝公司大楼走去。
宣传部门的会议室里,气氛比往常紧张许多。几张白板上写满了关键词:品牌、案例、活动、流量、曝光率。林风推门而入时,几个年轻员工正围在投影仪前激烈讨论。
“进度怎么样?”林风坐下来问。
“初步方案己经出来了。”负责人小唐递上一份文件,“但我们对推广渠道和内容方向还有些分歧。”
林风翻了几页,点了点头:“先别急着定调子。你们谁去医院看过那群患者?”
会议室突然安静了。
“没人去?”他笑了笑,“那就安排一次实地考察。不亲眼看到他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讲好这个故事?”
三天后,宣传团队集体前往心理咨询中心。他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那些曾因癫痫而沉默寡言的人们。有人正在画画,有人低声交谈,还有人坐在角落里静静地发呆。
“我以前以为心理干预就是让人说话。”一位女同事轻声说,“没想到它能让一个人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
回到公司后,会议室内再次热闹起来。
“我们可以拍一个纪录片风格的短片。”小唐兴奋地说,“记录几位患者的日常转变,真实又打动人。”
“还可以整理一些感人的患者反馈。”另一位同事补充,“比如那个林小雨,她说画画让她感觉‘脑子里的线终于松开了’,这多有画面感。”
林风听着,嘴角微微上扬:“很好。但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讲故事,而是让这些故事真正被听见。”
于是,宣传计划正式启动。网络组负责收集治疗案例和反馈,线下组策划公益讲座与义诊活动,文案组则开始打磨一篇篇打动人心的文章。
几天后,社交平台上悄然出现了一组短视频。镜头里,林小雨坐在窗边专注作画,阳光洒在她微卷的睫毛上;一位年长患者在“心光驿站”分享自己的经历,声音哽咽却坚定;还有那位用沙袋减压的男孩,在活动现场笑着教别人如何捏出放松的感觉。
文章一经发布,评论区迅速热闹起来。
“原来癫痫不只是抽搐……” “看完真的想哭。” “有没有联系方式?我想带我妈去看看。”
宣传部的办公室内,电话铃此起彼伏。
“林总,咨询电话爆了!”小唐举着手机冲进来,“有十几个家属留言说想预约面诊。”
林风点头:“把预约流程优化一下,确保每个来电都能得到及时回应。”
与此同时,公益讲座和义诊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场地成了第一个难题。市区内合适的多功能厅几乎都被预订一空。宣传部几人跑了好几家机构,最终说服了一家公益基金会提供支持。
“我们的初衷是帮助更多患者。”基金会负责人看着宣传册上的“心光驿站”,语气郑重,“如果这场活动能让他们看到希望,我们就愿意帮忙。”
专家时间协调也不轻松。张老听说要举办义诊,立刻答应出席,并帮忙联系了几位业内权威医生。
“年轻人,你这条路走得不容易。”张老一边签到一边感慨,“但你能坚持下来,说明你是真心想改变什么。”
活动当天,现场座无虚席。不少家属带着孩子早早赶来,还有一些患者自己拄着拐杖前来。
讲座结束后,义诊区排起了长队。医生们轮流接待病人,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林风站在一旁,默默观察着人群的表情——焦虑、期待、小心翼翼,还有一丝久违的希望。
活动结束时,宣传部收到了一封来自自媒体博主的私信。她曾是患者之一,如今己恢复健康,拥有数万粉丝。
“我想为你们写一篇文章。”她在信息里写道,“让更多人知道,原来治愈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林风回了个“谢谢”,然后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
“真正的影响力,不是靠喊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
夜幕降临,宣传部依旧灯火通明。有人在剪辑新的视频素材,有人在整理当天的反馈数据,还有人在准备下一轮推广计划。
林风走出大楼,晚风拂过脸颊,带来一丝凉意。
他抬头望向天空,星星依旧闪烁。
“下一步。”他低声自语,“我们要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温暖。”
他迈开步伐,走向夜色深处。
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在无声地延伸,连接着未知的远方。
一只飞鸟掠过树梢,发出一声清鸣。
风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