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再铸之张宇转
烽烟再铸之张宇转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烽烟再铸之张宇转 > 第58章 设教

第58章 设教

加入书架
书名:
烽烟再铸之张宇转
作者:
莫狂
本章字数:
4398
更新时间:
2025-07-07

沈阳城的积雪彻底化了,护城河的冰面裂开蛛网状的纹路,露出底下泛青的水。张宇站在巡抚衙门的演武场上,望着新立的“东三省承天府”木牌在风中摇晃,身后跟着陈玄、阎罗刃和刚从南京调来的户部侍郎周文焕。

“陛下,这是按您吩咐拟的《东三省职官志》。”周文焕捧着个蓝布包,打开来是厚厚一沓文书,“从省到村,六级官制都列好了,连里正、甲长的职责都写得明白。”

张宇接过文书,随手翻到某页:“村长领十人卫队,每高一级卫队加倍——村长十人,镇长二十人,县长西十人,市长八十人,省长一百六十人。”他抬头,“这卫队归谁管?”

“归武装部。”阎罗刃接口,“臣前日查了,辽阳、海城、沈阳三县的武装部己搭起框架,每县驻军八百人,火铳手各十人。火铳专员也定了,由原建奴甲喇额真之子巴图担任,他熟火器,又降顺得早。”

“好。”张宇点头,“火铳专员只管换铳修铳,不能调人——这条要写进《军器律》。”他转向周文焕,“计生长呢?每级配一个,管统计人口。”

“回陛下,”周文焕翻到另一页,“计生长由各府学选出来的‘算学秀才’充任,专管户口登记、田亩丈量、税赋核算。臣己让南京礼部发来二十本《算学宝鉴》,先给六省的计生长培训。”

张宇满意地点头:“这便对了。人口是根本,田亩是命脉,税赋是国家血脉——都得算清楚。”他顿了顿,“就业呢?光有官制不行,得让百姓有活干。”

“臣正要奏这个。”周文焕从布包里抽出另一沓纸,“臣拟了《东三省百工志》,分农业、手工业、商业三类。农业设‘田长’,每百户一名,管屯田、水利、农具;手工业设‘工正’,每二十户一名,管铁匠、木匠、织户;商业设‘市令’,每十户一名,管市集、商税、度量衡。”

“田长要懂农桑。”张宇摸着下巴,“让那些在关内战乱中逃荒的农夫当,他们最会种地。”他想起去年在山海关外见过的老农,“给他们配《农桑辑要》,教他们轮作、间苗、防虫害。”

“手工业的工正,”周文焕补充,“从建奴降民里挑,他们原就有打铁、制革的手艺。臣己让人去沈阳城外的匠户屯登记,愿从的每月给三斗米,不愿的……”他压低声音,“编入屯田军,种地。”

“商业的市令,”张宇想了想,“让本地的大户子弟当,但要找两个老商人做‘市师’,教他们算账、辨货、立契。”他敲了敲桌子,“市令不能自己做生意,赚了钱归公,亏了本……罚他去修城墙!”

众人哄笑。阎罗刃却正色道:“陛下,还有学堂的事。”

“学堂?”张宇眼睛一亮,“这才是根本!朕要让东三省的娃娃都识字,将来才能当官、管账、写状子。”他从袖中摸出个纸团,“朕在关内时,见南京的社学办得好,每村一个塾馆,先生教《三字经》《百家姓》,还教算盘。”

“臣己让人在沈阳、辽阳、海城各建一所府学,县城建乡学,村里建村塾。”周文焕递上《学宫图》,“府学请南京来的举人当山长,乡学请秀才,村塾请老童生。学生的束脩(学费)全免,穷人家的娃还能领米粮——每人每月一斗粟米。”

“好!”张宇拍案,“但先生要管得严。背不出《千字文》的,不许回家吃饭;算不清账的,罚抄《算学宝鉴》十遍!”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私塾挨的戒尺,“先生要狠,学生才肯学。”

“还有教书先生的来源。”阎罗刃补充,“除了从关内调的举人秀才,臣让人在本地招‘义学先生’——凡有功名的降民,愿当先生的,每月给五斗米;没功名但能识字的,给三斗米。”他指了指窗外,“昨日己有二十多个原建奴的秀才来报名,说‘大明的学堂,比建奴的佛堂暖’。”

张宇望着远处渐融的雪色,嘴角终于露出笑意:“传旨。明日辰时,在沈阳城中心立‘劝学碑’,刻《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他顿了顿,“再刻朕的话:‘东三省的娃,能识一个字,朕替你们磕个头;能中一个秀才,朕给你们家免三年赋税!’”

陈玄挠了挠头:“陛下,这碑……得找最好的石匠刻。”

“找南京的石匠。”张宇挥挥手,“工钱从内库出。可不好,朕扒了他的皮!”

众人皆笑。阎罗刃却突然正色:“陛下,还有一事——建奴的降民里,有不少能工巧匠,比如造火炮的、铸铁锅的、做皮袄的。臣想把他们编成‘百工局’,归工部管,专门给军队和百姓做东西。”

“准!”张宇眼睛发亮,“百工局的头目,由他们自己选,每年评一次‘巧匠’,奖银五十两;评不上?罚去给士兵补铠甲!”他拍了拍阎罗刃的肩,“你去办,别让他们偷懒。”

日头偏西时,张宇站在承天府的新衙门前,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百姓。剃发营的新卒们扛着锄头往城外走,要去开屯田;本地妇人提着竹篮卖菜,篮里的萝卜沾着新泥;几个穿青衫的小娃追着卖糖葫芦的跑,笑声撞碎了残雪。

“陛下,”陈玄指着街角,“那是刚开的‘义学’,村里的娃都去报名了。”

张宇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土坯垒的教室里,十几个光溜溜脑袋的小娃正跟着先生念:“人之初,性本善……”先生是个白胡子老头,原是沈阳城破时躲在庙里的老秀才,此刻正拿戒尺敲着黑板,喊:“小栓子!‘苟不教,性乃迁’——你又溜号!”

张宇笑了。他摸出怀里的玉玺,放在胸口。那温润的搏动,像极了心跳。

“传旨。”他对周文焕说,“明年春天,东三省的每个村子都要有学堂,每个学堂都要有先生。朕要让这儿的娃娃,都能读上书,认得上字,将来……”他望着远处的青山,“将来替朕守着这片地。”

风卷着新翻的泥土香扑来,混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漫过城墙,漫过护城河,漫向更远的远方。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