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再铸之张宇转
烽烟再铸之张宇转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烽烟再铸之张宇转 > 第57章 治政

第57章 治政

加入书架
书名:
烽烟再铸之张宇转
作者:
莫狂
本章字数:
4866
更新时间:
2025-07-07

治政

沈阳城的积雪在正月里化了大半,城南的柳树抽出了新芽。张宇立在巡抚衙门的暖阁里,望着窗外飘着的零星雪花,手里攥着一份刚拟好的《东三省治政要则》。炭盆里的松枝噼啪作响,映得他肩头的旧伤泛着淡粉——那是昨夜帮老卒裹伤时被药罐烫的。

“陛下,辽阳府的周知府求见。”陈玄掀开门帘,哈着白气进来,“说是带着各县的乡绅代表,要讨个说法。”

张宇放下文书,指节叩了叩案几:“让他们进来。”

辽阳知府周文渊是个五十来岁的文士,青衫洗得发白,腰间挂着块褪色的玉牌。他身后跟着七个穿粗布棉袄的乡绅,其中一个抱着个蓝布包,鼓鼓囊囊的。

“草民周文渊,参见陛下!”周文渊跪下行礼,额头几乎要碰到青石板,“草民替辽阳七县百姓,谢陛下隆恩!”

“起来说话。”张宇虚扶一把,“你们不在辽阳过年,倒冒雪来沈阳?”

周文渊首起身子,苦笑道:“陛下有所不知,辽阳城破那日,百姓们怕建奴反扑,都躲进了山里。这两日听说大军要设省治,又听说陛下要发种子、免赋税……”他指了指怀里的蓝布包,“这是七县百姓凑的,说是要给陛下贺喜。”

张宇打开布包,里头是三斗小米、五斤红枣、两坛黄酒。酒坛上还贴着红纸,写着“辽阳七县百姓敬赠”。

“胡闹!”张宇板起脸,“朕要的是民心,不是这些虚礼。把东西都分给伤兵营——伤号们该补补身子了。”

周文渊慌忙摆手:“陛下!草民们说,这是他们攒了三年的种子钱……”

“种子?”张宇一怔,随即明白过来。他翻开《治政要则》,指着其中一页,“朕说过,农夫种田免赋税三年。可种子钱……”他顿了顿,“这样吧,每县拨五十石官粮,换你们的种子。余下的,分给最困难的农户。”

周文渊眼睛一亮,跪下来给张宇磕了个响头:“陛下圣明!草民替七县百姓,给您磕个头!”

“起来。”张宇扶他,“明日让户部的人跟你去辽阳,把粮食和种子都发下去。记住,要当着百姓的面称,是朕的‘体恤’,不是施舍。”

“喏!”周文渊起身,又指向身后的乡绅,“这几位是各县推举的里正,想跟陛下讨教治政的法子。”

张宇看向那七个乡绅。为首的是个精瘦的老者,腰间别着杆旱烟袋,烟锅里飘着股松香味。

“你是?”张宇问。

“草民李老栓,海城县里正。”老者搓了搓手,“陛下,俺们海城县有二十个村,百来户人家。可这两年战乱,地荒了,人少了……”他叹了口气,“草民想问,这十户队长、十队村长的规矩,真能管得住?”

张宇笑了:“李里正,你当朕是在纸上画格子?这规矩,是让百姓自己管自己。”他拿起茶盏,吹了吹浮叶,“十户选队长,队长管十队;十队选村长,村长管十村。队长要公道,村长要能干——百姓自己选的人,比官府派的人,更知道自家的事。”

“那……村长领十人卫队,这卫队咋练?”李老栓又问。

“卫队不是兵。”张宇放下茶盏,“是护庄的。队长带着卫队,巡田埂、查盗贼、帮着收粮。卫队的刀枪,由县里的武装部管——每县驻军一千人,够不够?”

“够!够!”李老栓猛点头,“海城县就二十个村,一千人够了!就是……火铳手咋办?草民听说,每县要配火铳专员?”

张宇指了指案头的《治政要则》:“火铳专员归武装部管,专管火铳换新、维修。每县十杆火铳,只能调火铳不能调人——怕的是火铳被私用。”他顿了顿,“李里正,你记着,火铳是护民的刃,不是压民的棍。”

李老栓掏出个旱烟袋,装了袋烟:“陛下说得是!草民这就回去,跟村里人讲——往后这卫队,是咱们自家的护庄队;这火铳,是咱们自家的防贼铳!”

“好。”张宇起身,拍了拍李老栓的肩,“明日让陈玄带你去户部,领二十杆火铳。记住,火铳要教百姓用,别锁在库里当摆设。”

送走辽阳的乡绅,陈玄凑过来:“陛下,这《治政要则》……真能让东三省稳下来?”

张宇望着窗外的新芽,轻声道:“稳不稳,不在纸上的规矩,在百姓的心里。”他摸了摸腰间的玉玺,“当年建奴入关,烧了我们的粮仓,毁了我们的房子。如今咱们要做的,是让百姓知道——跟着大明,能有饭吃,有衣穿,有地种。”

“那……计生长咋办?”陈玄挠了挠头,“每级配个计生长,管统计人口。这活计琐碎,怕没人愿意干。”

“愿意干的。”张宇笑了,“让那些识字的穷书生去当。给他们免赋税,给口饱饭,再许他们将来能考个县吏——谁不愿意?”

正说着,阎罗刃掀帘进来,手里拎着个布包:“陛下,这是从建奴库里翻出来的《辽东舆图》。您看,这是沈阳周边的屯田分布,这是辽河的水系……”

张宇接过舆图,展开在案上。墨线勾勒的山川河流间,密密麻麻标着“荒田”“熟田”“军屯”“民屯”。他指着沈阳城南的一片荒田:“这儿,明年春天要开屯田。让剃发营的新卒去种,每人分二亩地,收的粮一半交官,一半自留。”

“陛下!”陈玄眼睛发亮,“这法子好!去年在关内,咱们的兵饿得啃树皮,今年让他们自己种,既能吃饱,又能练胆!”

“还有。”张宇又指向辽河沿岸,“这儿,建水闸,修堤坝。让辽阳的铁匠打农具,海城的渔民教撒网——要让东三省的地,活起来。”

阎罗刃摸着下巴:“陛下,那武装部的驻军……真能管得住地方?”

“管得住。”张宇将舆图卷起,“驻军的头目,由省长任命;省长的任免,由朕亲自批。地方官要是不干事,百姓可以去省衙告状——朕的耳朵,比他们的刀枪灵。”

夜渐深,巡抚衙门的灯笼被风吹得摇晃。张宇坐在案前,继续修改《治政要则》。炭盆里的松枝烧得噼啪响,映得他脸上的轮廓忽明忽暗。

“陛下,该歇了。”陈玄端来碗热粥,“明日还要去城门口,接第一批从秦皇岛运回来的粮食。”

张宇接过粥,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滚到胃里。他望着窗外渐停的雪,轻声道:“陈玄,你说,等秋粮下来时,东三省的百姓,会不会敲着锣鼓,给朕送块‘万民伞’?”

陈玄笑了:“会的。到时候,咱们的旗号,就该换成‘大明东三省承天府’了。”

张宇放下碗,提起笔,在《治政要则》最后一页写下:“民心者,国本也。得民心者,得天下。”

墨迹未干,窗外飘起了细雪。新抽的柳枝上,沾着几点白,像极了盛开的梨花。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