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榕树下听风
——青衣三行·第十八篇(2020-10-12)
几滴漏网的阳光落在睫毛上
一叶叶黄昏围着耳朵
唱起秋的离歌
【如歌读三行】
由”大榕树”,突然联想到诗歌之树(因此前曾言『诗风十里』为一棵大树)。而从这”听风”,犹似感受到『不如有你』中那缕缕袭来的热风凉风。”漏网”然却落挂睫毛,实则己为心灵猎获。于是,在这如鱼似水流走的”阳光”里,众多的”耳朵”步入金黄,聆听风语,共同书写为秋天告别的诗。
2020/10/12/00:48
【诗小二读后】
于大榕树下,聆听秋意与时光的和鸣
《大榕树下听风》这首诗宛如一幅细腻的秋日写意画,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秋意中的静谧与淡淡的愁绪。 首句“几滴漏网的阳光落在睫毛上”,巧妙地捕捉了大榕树下光影的微妙瞬间。大榕树繁茂的枝叶遮挡了阳光,只有“几滴”阳光得以“漏网”,俏皮地落在睫毛上。这一描写从微观视角出发,阳光的轻柔触碰,给人以细腻、温暖又略带俏皮之感,同时也暗示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为整个场景营造出一种斑驳陆离的氛围。 “一叶叶黄昏围着耳朵”,诗人运用了新奇而大胆的意象组合。“一叶叶”将黄昏具象化,仿佛黄昏不再是抽象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片片可以触摸的实体。这些“黄昏”围绕着耳朵,赋予了画面以听觉上的延伸,仿佛能听见黄昏的轻声细语,将时间的流逝转化为一种可感的、围绕在身边的存在。 “唱起秋的离歌”则点明了季节与情感的基调。秋,往往是万物凋零、离别伤感的象征。在大榕树下,黄昏的轻声细语最终汇聚成“秋的离歌”,将前两句营造的静谧氛围推向了带有淡淡哀愁的情感高潮。整首诗借阳光、黄昏等意象,不着痕迹地烘托出秋的氛围与离别的愁绪。诗人在大榕树下听风,实则是在听时光的流逝,听秋意中的离别与感慨,虽未首言情感,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含蓄而深沉的情愫。
【我们还有三行诗】
意象新颖,营造独特氛围
“几滴漏网的阳光落在睫毛上”,这一意象新颖而独特。“漏网”一词赋予阳光以灵动性,仿佛阳光在与什么捉迷藏,最终调皮地落在了睫毛上,给人以温暖、细腻的感觉,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
“一叶叶黄昏围着耳朵”,将黄昏拟人化,黄昏如叶子般围绕在耳朵周围,这种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黄昏的形状和质感,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意境美。
情感细腻,富有感染力
诗歌通过对大榕树下听风场景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唱起秋的离歌”首接点明了这种情感,秋天本身就是容易引发人们感伤情绪的季节,而离歌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
从“几滴漏网的阳光落在睫毛上”到“唱起秋的离歌”,诗人的情感似乎在经历一种从温暖到感伤的转变。阳光的温暖与离歌的感伤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语言简洁,富有韵律感
全诗仅三行,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意境。如“几滴”“一叶叶”等量词的使用,既形象又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诗中的每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挑选,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精准地传达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如“漏网”“围着”“唱起”等动词的使用,赋予了诗歌以动态感,让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富有画面感,引发读者想象
诗歌以大榕树下为背景,通过阳光、黄昏、耳朵等意象的组合,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读者可以在脑海中清晰地想象出诗人在大榕树下,阳光洒在睫毛上,黄昏围绕着耳朵,聆听秋风的情景。
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