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重阳
——青衣三行·第十九篇(2020-10-13)
素白
秋山谷 兰花开
雁羽往南飞越阴阳海
【如歌读三行】
中秋之后,又是一节。看到诗题,想起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同属思亲,此诗表达的意境,却与前述有所别异。前者重阳佩黄色茱萸,而今重阳另以”素白”,联系末句”阴阳”,或应表凭吊己故之 亲 意。诗题”重阳 重阳”两两相叠,更兼”阳”音双关,犹如呼唤声声,令人观之欲泪。”秋”之”雁羽”与空谷之兰,又添一层悲意。就全诗看,如若”阳”、”洋”己双关,最后”海”字是否忍摘,留给读者余味?
2020/10/14/07:02
【诗小二读后】
重阳时节,寄情于景的生命哲思
《重阳 重阳》这首诗虽简短,却在寥寥数语间营造出深邃的意境,蕴含着对重阳时节独特的感悟。 “素白”一词,简洁而有力,奠定了全诗纯净、清冷的基调。它如同一个抽象的画框,等待着具体的意象填充,引发读者对于色彩背后情感与氛围的遐想,或许暗示着重阳时节秋意的素净、淡雅,又或许蕴含着更为深沉、内敛的情感。 “秋山谷 兰花开”,描绘出一幅清幽的秋日山谷图景。秋天的山谷,本就带着几分宁静与寂寥,而在这之中,兰花独自绽放。兰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淡雅,它在秋山谷中盛开,不仅为这清冷的画面增添了一抹生机,更以其独特的气质,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坚守与孤傲。这一句动静结合,山谷的静谧与兰花的绽放形成对比,强化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雁羽往南飞越阴阳海”,“雁羽”点明了候鸟南飞的时节特征,大雁在重阳之际往南迁徙,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寄托着人们对远方的思念与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而“阴阳海”这一意象极富想象力与神秘感,它或许象征着生死、阴阳的界限,又或许寓意着世间的种种对立与隔阂。大雁飞越“阴阳海”,仿佛是在穿越某种无形的界限,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引发了关于生命、永恒与变迁的思考。结合重阳这一传统节日蕴含的敬老、思念、生命感悟等内涵,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让读者在感受自然景象的同时,领悟到生命的坚韧与时光的深邃。整首诗通过巧妙的意象组合,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使读者沉浸于重阳时节独特的氛围与哲思之中。
【我们还有三行诗】
意象丰富,营造独特氛围
“素白 秋山谷 兰花开”,素白的山谷中兰花绽放,这一意象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高洁的氛围,让人联想到重阳节的秋意浓浓和自然之美。兰花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高洁、淡雅的品质,与重阳节的意境相契合。
“雁羽往南飞越阴阳海”,雁南飞是秋季常见的景象,而“阴阳海”则增添了一种神秘和辽阔的感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也暗示了重阳节的深沉内涵。
情感含蓄,富有哲理意味
诗题“重阳 重阳”重复使用“重阳”一词,强调了节日的重要性,也暗示了时间的循环和生命的重复。这种重复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在情感上引发读者对重阳节的深刻思考。
从“素白 秋山谷 兰花开”到“雁羽往南飞越阴阳海”,诗人的情感似乎在经历一种从静谧到辽阔的转变,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和时间的敬畏之情,富有哲理意味。
语言简洁,富有韵律感
全诗仅三行,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意境。如“素白”“秋山谷”“兰花”“雁羽”等词语的使用,既简洁又富有画面感,能够精准地传达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诗中的每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挑选,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精准地传达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富有画面感,引发读者想象
诗歌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山谷、兰花、雁羽等意象的组合,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读者可以在脑海中清晰地想象出诗人在重阳节时,站在山谷中,欣赏兰花,仰望南飞的雁群的情景。
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