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SANHANG
青衣SANHANG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青衣SANHANG > 第13章 青衣三行·第十三篇丨怀念秋天的童话

第13章 青衣三行·第十三篇丨怀念秋天的童话

加入书架
书名:
青衣SANHANG
作者:
青衣三行
本章字数:
2642
更新时间:
2025-03-06

怀念秋天的童话

——青衣三行·第十三篇(2020-10-07)

风向晚摇落那么多红叶

满塘涟漪悄悄开了

谁还在打捞那年的 歌

【唐朝兄弟浅读】

傍晚的风 摘落一树一树的红叶,而池塘的涟漪惊起阵阵心动,细数着“爱我,不爱我,爱我,不爱我......”。诗语如动态壁纸,主题童话般静美。

【茶余饭后】

诗中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片又一片的落叶,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却不是写渔夫打鱼,而是问谁打捞那年的歌,许是记载着回忆的旋律,如今追想仍有无限的怀念。

【我们还有三行诗】

诗歌赏析

整体氛围:《怀念秋天的童话》营造出一种怀旧、怅惘且富有诗意的氛围。标题首接点明 “怀念”,奠定了整首诗追思过往的情感基调,引导读者走进一段与秋天相关的往昔故事,让人在阅读前就心生期待与遐想。

意象解读

“风向晚摇落那么多红叶”:“向晚” 点明时间是傍晚,给人一种日暮西垂、略带伤感的氛围。风 “摇落” 红叶,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红叶纷纷飘落的画面。红叶不仅是秋天的典型象征,其飘落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消逝,为诗歌渲染出一种凄美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满塘涟漪悄悄开了”:满塘的涟漪通常由外物投入水中产生,这里的 “悄悄开了”,赋予涟漪以花朵绽放般的动态美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微妙的氛围。涟漪可能象征着内心泛起的情感波澜,暗示着某种回忆或情感在心底悄然涌动,如同平静湖面被轻轻触动,泛起层层思绪。

“谁还在打捞那年的 歌”:“打捞” 一词用得极为精妙,将无形的 “歌” 具象化,仿佛那首歌如同沉入水底的宝物,需要努力去寻找、拾起。“那年的歌” 指代过去某个特定时期的回忆,可能是一段美好的经历、一段纯真的感情,通过 “谁还在” 这样的疑问,引发读者对往昔回忆的共鸣,同时也增添了一种未知与迷茫的情绪,让人不禁思索,在岁月的长河中,是否还有人依然执着于那段逝去的时光。

情感表达:整首诗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传达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在秋风红叶、满塘涟漪的情境烘托下,对 “那年的歌” 的打捞,饱含着对往昔无法忘怀的眷恋与怅惘。诗人借景抒情,将对过去的怀念之情融入到秋天的景色之中,使情感表达得细腻而深沉。

创作手法分析

意象组合营造意境:诗人巧妙地选取 “秋风”“红叶”“满塘涟漪” 等典型的秋季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富有诗意且充满怀旧氛围的画面。这些意象相互映衬,共同传达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故事的秋天场景之中。

动词的精妙使用:“摇落”“开了”“打捞” 等动词的运用,使诗歌中的意象充满动态感。“摇落” 形象地展现了秋风与红叶的互动,强化了秋天的萧瑟之感;“开了” 将涟漪比作花朵,赋予其生命的活力与美感;“打捞” 则将抽象的回忆具象化,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往昔的执着追寻。这些动词的精妙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疑问引发思考:诗的结尾以 “谁还在打捞那年的 歌” 这样的疑问句式结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却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这种开放式的结尾,激发了读者对自身经历的联想,使读者在思考中与诗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同时也提升了诗歌的韵味和艺术价值。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