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何大清为了追求一位寡妇,最终选择了离开儿女,结果使得傻柱变成了易中海等人随意欺侮的对象。
可以说,傻柱因此变得很不幸。
何大清的问题也占很 ** 重。
亏得他晚年回归,让傻柱为他颐养天年!
送走了何大清后,李子民趁着朦胧月光在四合院漫步。
剧情描述这是一座有三层结构的四合院,
但李子民觉得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如果是三层结构的话,后院不会与前院一样大。
反而像是从四层改为三层布局的样子。
“嘿,傻柱啊。”
“你在干什么?”
“哎呀,刘叔吐了一床。刘大妈和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收拾干净。”
傻柱满脸不悦,因为刘大妈责怪他将刘海中摔伤了,
并且非要他去清洗床单,这让傻柱感到非常不舒服。
但傻柱还是拼命地搓洗,心想不用多久床单就会烂出一个大洞来。
刘海中在他背后造谣说傻柱坏话,
这下一定要好好教训他一下。
“李哥,你怎么来到后院了?”
由于李子民之前给了傻柱两只大的鸡腿,
因此对李子民的印象挺好。听说李子民想找厕所,
傻柱便拉着李子民出了大院子,去了胡同里的公共厕所。
解完手后出来,傻柱笑眯眯地说:“李哥,你这人挺不错的。”
“贾张氏,我早就看不惯她了。真是个泼妇,还造谣说她陪我爸爸看电影,呸,有这种后妈,我宁愿撞墙!”
李子民听了好笑,原来剧情中没有提到这些细节。
“李哥,你早点休息。我明天还要工作,先走啦。”
李子民回到自已的屋子,插好了门栓。
据称,在何大清与白寡妇分手前,
他曾在红星轧钢厂负责大食堂,是那里的大厨。何雨柱则被何大清送到 ** 丰泽楼当学徒工,虽然没有工资,但是包食宿。
做饭人的一个好处就是,在灾年也不怕饿肚子。
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的几十年里,吃饭问题是全国人民最关心的大事,
而厨子在这种粮食短缺的年代是一项极为受人欢迎的职业,是一个很不错的工作。
所以,按理说傻柱并不笨啊。
但在剧里,尽管有这样的好职业以及自已的房间,
居然还找不到老婆。被秦寡妇牵着鼻子走,还破坏了自已的名声,连想给他相亲的人都没了。
要不然凭借傻柱的情况,加上那个时代背景,
找到老师或医生作对象都算不上难事!
不过李子民想起何大庆是做谭家菜的,这是一种用于接待宾客、上流社会中的美食菜系,为什么他会到轧钢厂去做食堂工作?
找个机会要问一问。
李子民查看自已的任务奖励:
给短命鬼贾东旭一记耳光,
威吓死灵法师贾张氏,
揭露所谓的道德天尊易中海的秘密。
这些都是李子民完成任务后所获得的一些奖品!
第一个任务,“善恶终有报”—— 不用多说,
三位对手各自的“贡献”:
贾张氏送了三十斤白面,
白面每斤一毛七,这袋共值六块两毛九分。而在当时,米饭是一毛四一斤,玉米面只需九分钱一斤。
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家庭的主食是玉米面,偶尔有家庭会吃白面包成的馒头。
毕竟粗粮含有丰富的纤维,如果每天食用过量可能导致胃部不适,如腹胀和反酸等症状。
贾东旭则贡献了二十斤猪肉,
每斤价格为七毛五。那时大家伙都很喜欢吃肥猪肉来增加身体所需的油脂。
反而,瘦肉和排骨因不如肥肉受欢迎,价格相对较低。
李子民觉得,有这几个对手的帮助。
他想过得不好都不可能了!
易中海不仅送来了实物,还贡献了一项特殊的技能。
李子民思索着,首先他让易忠海陷入窘境,接着又揭发了后者雇人赡养自已的计划。
两项任务,一项已完。
这种安排养老的想法,成了种禽心中的一根棘 ** 。
最起码,这增加了事情的复杂度吧?
这无形中不就是在帮助傻柱吗?
狗大户真是有钱,直接就贡献了三十斤的红糖。
红糖可是宝贝,比方说,优质的猪肉才一斤八毛钱,而红糖要便宜一毛,但一斤也要七毛。
红糖同样是稀缺品,普通的家庭很少愿意花这笔钱。
画师?
获得这一技能之后,大量的素描知识与实践经验涌进李子民的大脑。知识吸收完毕,他开始搜寻材料,找到一支半截铅笔和一张废旧的报纸。
很快,一张逼真的自画像便呈现在纸上。
这也算掌握了一门手艺吧?
这种水准,果真称得上大师级。
至于那红糖、猪肉和白面粉,暂时存储在系统空间里好了,既方便又不怕变质。等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就是了。
最后要考虑的就是钱了。
他的“远房叔叔”留下了整整一千两百元现金!
这笔款项可算是一笔巨款。
更重要的是,“叔”还留给了他一间店铺,每个月可以有六十元的租金收入。
这样一来,即使想要苦日子,也难了!
次日早晨,
李子民起床时,院子里的男男 ** 都已经外出工作了。
“嘿,阎大妈您早啊!”
“您是这位孩子的母亲吗?”
“这孩子一看就很灵醒,长大定有作为。”
“这位是我们家阎解放,快到三岁了呢。”
“谢谢您的吉言,解放快来叫李大哥!”
阎大妈心里高兴极了,毕竟谁不愿意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词?
这位李子民,老阎提起过是李国华的侄子。
昨天的所作所为纯属胡闹。
不过考虑到并不觊觎李子民的房子,对他的行为也就无所谓担忧。
其实他们不知道,李子民心里打起了他们家门口盆栽的主意。因为阎埠贵不仅偷吃了还拿了走,这触及了李子民的原则,一定要把东西要回来。
打听清楚去国营商店的路线,李子民出门。
路过小摊买了几根油条和豆浆,花费不了几个铜板。这时街上的行人们大多穿着统一的样式:要么灰底的中山装,要么是藏青的工装裤。
就像两种颜色的潮流汇聚街头。
墙面上满是用鲜红颜料涂写的大幅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