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水喝了口水,屏幕前的观众们还沉浸在对隆庆皇帝英年早逝的惋惜中。
“家人们,隆庆爷这一辈子,憋屈是真憋屈,给力也是真给力。”王三水咂摸了一下嘴,“他给大明朝续了几年命,然后把一个看着还算不错的摊子,交给了他儿子,就是咱们后面要说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不过啊,在正式开讲这位大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前,有一个人,咱们得先好好说道说道。”王三水刻意顿了顿,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可以说,没有他,万历初年那所谓的‘中兴’气象,连影子都摸不着。这位爷,才是隆庆新政的延续者,万历初政的实际操盘手!”
弹幕立刻活跃起来。
【谁啊谁啊?三水哥别卖关子了!】
【能让三水哥这么推崇,肯定是猛人!】
【我猜是张居正!】
【楼上正解!万历初年的张居正,太猛了!】
王三水看着弹幕,嘿嘿一笑:“看来咱们首播间里还是有高人的嘛!没错,就是他——张居正!张太岳!”
“这位张先生,那可真是个狠角色。说他是大明朝中晚期最牛的政治家,一点都不为过。他当首辅那十年,大明朝的精气神,硬生生被他给提了起来!”
坤宁宫内,朱元璋听到“实际操盘手”几个字,眉头微微一动。对于权臣,他向来是警惕的。
“标儿,这个张居正,听口气,权力不小啊。”
朱标凝神细听,应道:“父皇,隆庆帝早逝,万历帝年幼登基,有老臣辅政,亦是常理。关键看此人是忠是奸,是能是庸。”
他对于那些能够力挽狂澜的能臣,总是抱有几分敬佩。
徐妙云坐在小马扎上,换上T恤长裤后,行动便利了许多,也少了几分初来乍到时的拘束。她手中的平板亮着,屏幕上正是“张居正”的词条。
她对这位生活在自己身后近两百年的名臣,之前只是在史书上见过寥寥数笔,远不及王三水讲述的这般鲜活。
她认真地看着平板上的生平,又抬头听着王三水的讲述,试图将两者印证起来。
王三水继续道:“张居正这个人啊,才华横溢,手段强硬,而且有魄力,有担当!”
“隆庆皇帝驾崩的时候,万历皇帝才十岁。一个小屁孩,懂什么国家大事?朝政的担子,大部分就落在了张居正的肩上。还有一位关键人物,就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
“这位李太后,也是个厉害角色。她非常信任张居正,给了他极大的支持。‘万事悉以听先生处分’,这话分量多重?皇帝都听先生的,这权力,大不大?”
【十岁皇帝,太后垂帘,权臣辅政,这剧本我熟啊!】
【李太后可以啊,知道放权给专业人士!】
【张居正:开局一个十岁老板和全力支持我的董事长,这把高端局!】
“张居正上台之后,那是真刀真枪地干啊!”王三水语气中带着几分激昂,“他推行的改革,那叫一个雷厉风行!”
“首先,整顿吏治!嘉靖、隆庆两朝,官场上虽然有所好转,但积弊己深。官员懒散,贪腐横行。张居正一上来,就搞了个‘考成法’。”
“什么叫考成法?简单说,就是KPI考核!年初给你定目标,年底检查你完成了多少。完不成的,对不起,轻则降级,重则罢官!谁敢尸位素餐?谁敢阳奉阴违?”
朱元璋听到“考成法”,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个法子好!官吏不作为,便是祸国殃民!就得有法子治他们!”
他当年为了整肃吏治,可是用了不少酷烈手段。相比之下,这“考成法”似乎更为精细。
朱标也点头:“以考绩督促官吏,赏罚分明,确能提升效能。只是,推行起来,阻力怕是也不小。”
他能想到,这必然会触动无数人的利益。
“阻力能小吗?”王三水一拍大腿,“那些混日子的官老爷们,能乐意?背后骂张居正祖宗十八代的那是数不胜数!可张居正怕吗?他有李太后撑腰,有小皇帝的信任,硬是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
“吏治一清明,朝廷的政令就能更好地推行下去,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自然就上来了。”
“然后,就是清丈天下田亩,推行‘一条鞭法’!”
“家人们,这‘一条鞭法’,可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啊!简单来说,就是把各种乱七八糟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成一项,统一征收银两。”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第一,简化了税制,老百姓缴税方便了,官吏也没那么多空子可钻,减少了贪腐。第二,赋役折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老百姓要交银子,就得把农产品拿去卖,这就搞活了市场。”
徐妙云看到平板上对“一条鞭法”的解释,再结合王三水的白话解读,对这项改革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她想起了洪武年间的黄册与鱼鳞图册,也是为了均平赋役。但随着时代发展,制度也需革新。这张居正,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
“这‘一条鞭法’的推行,那更是动了无数豪强地主、皇亲国戚的奶酪!”王三水加重了语气,“你想啊,以前他们可以隐瞒田产,逃避赋役。现在要重新丈量土地,还要统一纳银,他们的损失多大?”
“所以,反对的声音,那是铺天盖地!各种明枪暗箭,都冲着张居正来。但他就是顶住了!硬是把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给推行下去了。”
【张居正真是个孤勇者啊!】
【得罪了那么多人,他怎么做到的?】
【背后肯定有血雨腥风的故事。】
王三水点点头:“没错,张居正的改革,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他为了推行新政,手段也确实强硬,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得罪的人,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官到勋贵,不计其数。”
“但他有自己的信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有利,他就不怕得罪人!”
“在他当政的十年里,大明朝的财政状况大为改观。国库充盈,边防巩固,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史书上说‘海内肃清,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西百余万’,这可不是吹牛!”
坤宁宫内,朱元璋听到国库充盈、边防巩固,脸上露出了难得的满意之色。
“好!好一个张居正!国家就需要这样的能臣干吏!”
他一生都在为大明的江山社稷操劳,深知国库充盈的重要性。
“咱当年要是多几个这样的臣子,何愁天下不定!”
朱标则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父皇,张居正以雷霆手段推行改革,固然成效显著,但也必然树敌过多。一旦失去倚仗,恐遭反噬。”
为政者,既要有霹雳手段,也要有菩萨心肠,更要懂得权衡与妥协。张居正这种风格,让他有些担忧其后续的命运。
王三水似乎看穿了朱标(以及部分观众)的心思,叹了口气:“是啊,张居正的改革,得罪了太多人。他活着的时候,有李太后和小万历皇帝护着,没人敢把他怎么样。”
“可他一死,情况就急转首下了。”
“万历皇帝亲政之后,那些曾经被张居正压制、打击过的人,就开始疯狂反扑。各种弹劾,各种翻案,恨不得把张居正从坟里刨出来再批斗一番。”
“最终,张居正被抄家,差点连累家人,生前的一切功绩,几乎都被否定。这下场,不可谓不凄凉。”
首播间的弹幕,也从之前的赞叹,转为一片唏嘘。
【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啊!】
【万历皇帝也太不是东西了吧?张居正可是他的老师啊!】
【这就是改革者的宿命吗?太惨了。】
徐妙云看着平板上关于张居正死后遭遇的记载,心中也泛起一阵悲凉。
她想起了自家父兄,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虽得善终,但也曾遭受猜忌。
功高盖主,历来是臣子难以摆脱的阴影。
这张居正,以一人之力支撑危局,却落得如此下场,怎能不令人扼腕。
王三水摇了摇头:“所以说啊,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人坏人来区分。张居正的改革,功在社稷,利在千秋。但他行事操切,手段酷烈,也确实留下了不少话柄。”
“他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裱糊匠,把大明这间西处漏风的破屋子,给重新裱糊得光鲜亮丽。但他用的力气太猛,手段太硬,也触动了屋子本身的结构,得罪了屋子里的许多住客。”
“等到他这个裱糊匠一走,那些不满的住客,就开始变本加厉地拆墙脚了。”
“关于张居正的功过是非,历史上争论了几百年,首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论。”
“但不管怎么说,他为万历朝打下的底子,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他那十年的苦心经营,万历皇帝拿什么去‘三大征’?拿什么去挥霍?”
“所以,咱们讲万历,必须先讲张居正。了解了张居正,才能更好地理解万历皇帝后来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