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后回村,我的AI让乡村变天
失业后回村,我的AI让乡村变天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幻 > 失业后回村,我的AI让乡村变天 > 第153章 非洲大地的绿色革命

第153章 非洲大地的绿色革命

加入书架
书名:
失业后回村,我的AI让乡村变天
作者:
种花家的榴莲兔
本章字数:
4648
更新时间:
2025-07-07

金盆村国际考察团之行结束后不到一个月,中国政府便与非洲的埃萨里亚共和国正式签署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这是一份里程碑式的协议,标志着“金盆村模式”首次以国家层面进行海外输出。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

埃萨里亚共和国,一个常年饱受干旱和饥荒困扰的东非国家。其国土大片是半沙漠和荒漠,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加上气候变化和部族冲突,使得粮食安全成为压在埃萨里亚人民头上最沉重的大山。帕特里克部长在金盆村的震撼之旅后,不顾国内一些守旧势力的反对和西方顾问的质疑,力排众议,坚决推动与中国的合作。

中国方面,由王卓亲自挂帅,带领一支由农业专家、水利工程师、AI工程师和基层管理人员组成的精锐团队,踏上了前往埃萨里亚的征程。随行的还有飞苏的便携式数据终端,以及一批为非洲环境特别定制的智能农机设备。

“王教授,埃萨里亚的旱季刚刚结束,雨水充沛的季节即将到来,但他们的土壤贫瘠,盐碱化严重,而且有些地区还存在地雷隐患。”临行前,飞苏的声音在王卓的耳畔响起,它己经根据埃萨里亚的全境地理信息、历史气候数据、人口分布和农业历史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

“飞苏,把最详细的分析报告传给我,包括最佳的选址建议和初步的作物种类推荐。”王卓对着空气说,眼中闪烁着对未知挑战的兴奋。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农业援助,更是一场与自然极限的较量,一次中国科技与智慧的考验。

抵达埃萨里亚首都后,王卓团队没有片刻停留,首接乘车前往帕特里克部长推荐的试点地区——卡莱姆盆地。这里是埃萨里亚最贫瘠的地区之一,但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被帕特里克视为“最后的希望”。

然而,等待他们的,是比想象中更严峻的挑战。卡莱姆盆地一望无际的荒凉,红褐色的土地龟裂,稀疏的灌木在风中颤抖。当地农民用最原始的工具耕作,面黄肌瘦,眼中充满了麻木与绝望。

“王教授,这就是我们的土地。”帕特里克部长指着眼前的荒漠,语气沉重,“我们曾尝试过无数方法,但都失败了。”

王卓没有说话,他启动了手中的数据终端,飞苏开始对脚下的土壤进行扫描分析。同时,团队的无人机升空,进行高空测绘和环境监测。

“飞苏,怎么样?”王卓问道。

“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盐碱化程度高,但地下水资源确实存在,初步判断为淡水层。挑战在于高效的取水和土壤改良。”飞苏的声音平静而清晰,“初步选定盆地西南角区域,该区域风沙侵蚀相对较轻,且有小型季节性河流经过。”

在王卓的指导下,团队迅速行动起来。首先是排雷。这片土地曾是冲突区,地雷是隐藏的巨大威胁。中方团队带来了先进的排雷设备,并在飞苏的精准地图协助下,划定了安全作业区域。

接着是水利工程。在飞苏对地下水层和地形的精确分析下,团队迅速定位了最佳的深水井钻探点。随着钻机轰鸣,清澈的地下水终于喷涌而出,为这片干旱的土地带来了生命的甘霖。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土壤改良。贫瘠的盐碱地,要如何才能变成肥沃的农田?

“飞苏,根据埃萨里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结合我们金盆村的经验,给出最经济高效的土壤改良方案。”王卓下达指令。

飞苏迅速生成了方案:“建议采用生物炭与有机肥结合的方式,利用当地特有的植物残渣进行生物炭制备,同时引入耐盐碱、固氮的先锋作物进行前期种植,逐步改善土壤结构。”

这套“因地制宜”的方案,让当地农民和帕特里克部长都惊叹不己。他们过去尝试的都是西方国家提供的昂贵化肥和大规模水利工程,效果甚微。而中国的方案,更注重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当地的部族长老,对外来科技抱有根深蒂固的怀疑,担心会破坏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一些与西方大型农业公司有利益关联的当地商人,也开始散布谣言,称中国的技术“不靠谱”、“含有秘密目的”,试图从中作梗,维护自身既得利益。

“王教授,那些人说,你们的技术会把我们的土地变硬,以后就什么都长不出来了。”一位当地的农民,满脸忧虑地对王卓说。

王卓知道,这是科技推广中必然会遇到的阻力。他没有争辩,而是选择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在埃萨里亚队员的帮助下,团队在安全区域内开辟了一块示范田。他们将金盆村的智能育苗技术引入,在简易温室中培育出耐旱、耐盐碱的优质玉米和高粱幼苗。同时,按照飞苏的方案,对示范田的土壤进行精确改良。

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当周边土地依然一片荒芜时,示范田内,嫩绿的玉米幼苗破土而出,生机勃勃。它们在智能灌溉系统的精准滋润下,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看!他们种出了绿色!”当地的孩子们率先发现了这一变化,奔走相告。

消息如风般传开。那些曾经怀疑的部族长老,那些曾经散布谣言的商人,都带着不可置信的眼神来到示范田。当他们亲眼看到这片在荒漠中绽放的绿色奇迹时,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帕特里克部长站在田埂上,热泪盈眶。他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玉米幼苗,仿佛触摸到了希望本身。

“这是奇迹!这是上帝的恩赐!”一位老酋长跪在田边,颤抖着声音祈祷。

王卓微笑着,指了指头顶的阳光和脚下的土地:“这不是奇迹,这是科学,是飞苏的智慧,更是我们两国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随着示范田的成功,质疑的声音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当地人民对中国团队的信任与感激。他们纷纷加入到农田建设中来,学习播种、灌溉、施肥的新技术。曾经的荒漠上,开始出现星星点点的绿色,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外蔓延。

夜晚,王卓站在简陋的营地外,望着非洲高悬的星空。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也依然存在。但看着那片在月光下泛着微光的绿意,他心中充满了澎湃的热血与坚定的信念。

在非洲大地上,一场由中国科技和智慧指引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上演。

(本章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