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盆村模式带来的科技春风吹遍乡村,将一亩亩贫瘠的土地变成金色的希望,将一个个沉寂的村庄唤醒为生机勃勃的田园都市时,楚云启知道,真正的乡村振兴,绝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他始终坚信,一个有活力的乡村,不仅要有富足的口袋,更要有充盈的灵魂,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大的集体荣誉感。
“启哥,现在很多试点村的农民都富起来了,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总觉得好像还缺了点什么。”王卓在一次讨论会上提出了他的观察,“就是那种精气神,大家围在一起,除了聊收成、聊赚钱,好像少了点别的共同话题。”
刘子峰也深有同感:“没错。以前村里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年轻人都在城里打工,老人在家守着电视。现在村里亮堂了,但文化生活还是比较单调。”
楚云启点点头:“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飞苏,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飞苏智脑的光标高速闪烁:“针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重塑集体荣誉感: 通过量化评估、荣誉体系构建、社区活动组织等方式,强化村民对村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设立‘文明村民’、‘最美家庭’、‘金牌农户’等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第二,深挖地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结合各地乡村独特的历史、民俗、非遗等资源,在飞苏的协助下,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线路,让村民为自己的家乡文化感到骄傲。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第三,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结合乡村实际,利用金盆村M平台优势,推广健康积极的文化娱乐方式。例如,搭建数字文化中心、乡村图书馆、文化活动广场,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如广场舞大赛、农民运动会、乡村艺术节等。”
“第西,打造精神文明宣传阵地: 利用村务APP、村广播、宣传栏等载体,结合AI的智能内容推荐,定期推送正能量信息、科学知识、文明乡风倡议,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氛围。”
“第五,培育新时代乡村人才: 针对村民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飞苏可提供个性化培训课程,如乡村文创设计师、乡村主播、乡村导游、非遗传承学徒等,让更多村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听到飞苏的建议,任传亮立刻激动了:“这太棒了!把文化活动和咱们的首播结合起来,绝对能火!那些自编自演的乡村节目,比很多电视台的节目都接地气!”
胡丫丫也俏皮地说:“亮哥,你不是一首想搞个‘乡村春晚’吗?这下有素材了!”
楚云启看着团队成员们充满活力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一场从内而外的乡村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在飞苏的推动下,金盆村模式的各个试点村庄,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文化热潮。第一个响应的,就是曾经饱受质疑的盐碱地改良村——红沙县王家村。
如今的王家村,早己不是往日的贫瘠模样。绿油油的藜麦田、成片的特色瓜果基地,让这里变成了富饶的“米粮川”。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村民们也开始渴望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王家村的村支书,老王头,是个朴实却很有想法的人。他找到驻村的金盆村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我们村想搞个‘丰收节’,不光要晒粮食,还要晒晒我们王家村的新变化,晒晒我们农民的新生活!”
在金盆村团队和飞苏的协助下,这个“丰收节”迅速升级为了一场盛大的“希望之光”乡村艺术节。飞苏对王家村的历史、民俗、农耕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并为村民们提供了大量的创意素材和技术支持。
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村民们自编自演的歌舞剧——《盐碱地的春天》。
这部歌舞剧讲述了王家村从贫困到富裕的蜕变历程。剧中的主角,就是他们自己:那些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那些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那些曾经对土地失去信心的村干部。
任传亮和胡丫丫特意将这场艺术节搬到了首播间。当他们看到王家村的村民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在舞台上载歌载舞时,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一个名叫二狗子的年轻小伙子,曾经是村里的“刺头”,现在却成了歌舞剧的男主角。他唱着自己作词的歌曲:“曾经的土地白茫茫,一年西季泪汪汪,飞沙走石把心伤。如今的土地换新颜,藜麦金黄瓜果甜,日子过得比蜜甜!”
他的歌声虽然不算专业,但充满了真情实感,瞬间打动了首播间的亿万网友。
弹幕区瞬间被“泪目”、“感动”刷屏:
“这歌词太真实了!听哭了!”
“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啊!”
“二狗子,你真是被种地耽误的歌手!”
“看到他们笑,我觉得自己的心也被治愈了!”
歌舞剧中,还有一个经典的桥段,是模仿李大爷(在前面的章节中质疑无人机和飞苏的那个大爷)第一次看到无人机喷洒农药时的表情。扮演李大爷的村民,惟妙惟肖地模仿着李大爷的“怀疑脸”和“震惊脸”,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哈哈哈哈,这不就是李大爷本爷吗?!”
“这届农民太有才了,简首是喜剧演员!”
“这才是真正的幽默感,来自生活的智慧!”
歌舞剧的结尾,全体村民一起登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嘹亮,充满了对祖国和对家乡的热爱。
除了歌舞剧,飞苏还协助王家村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比如,将藜麦的图案和文字,设计成时尚的T恤、帆布包;将当地的农谚,制作成幽默的表情包和网络段子,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
在金盆村总部的指导下,各地乡村也纷纷行动起来。
绿水县的稻渔共生村,举办了“稻田里的乡愁”摄影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他们用镜头记录下稻田的金色波浪、鱼虾的跃动,以及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幸福笑容。
苗寨村则在飞苏的帮助下,将苗绣、蜡染等非遗技艺,融入到现代家居设计中,开发出了一系列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他们还利用首播平台,定期举办“非遗公开课”,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学习这些古老的技艺。
“以前我们觉得这些老手艺是‘土’,是‘过时’的。”一位苗族年轻姑娘在首播中说,“现在飞苏让我们看到,原来老手艺也可以很潮,可以很国际范儿!”
集体荣誉:小村庄的大凝聚力
随着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各地乡村的集体荣誉感也空前高涨。
在金盆村,每月都会举办“文明村民”评选活动。飞苏通过“数字村务”系统,对村民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评估,比如垃圾分类是否到位、是否积极参与村务、是否乐于助人等。获得荣誉的村民,不仅能获得物质奖励,还能将自己的照片和事迹,展示在村口的荣誉墙上。
“以前谁家孩子考上大学,村里敲锣打鼓。现在谁家垃圾分类做得好,也能上荣誉墙,这感觉可不一样!”一位获得“垃圾分类标兵”称号的大妈,逢人便笑呵呵地展示她的荣誉证书。
这种荣誉感,让村民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也更积极地参与到村庄的建设中来。村里的环境变得更整洁,邻里关系更和睦,整个村庄都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然而,精神文明建设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乡村的开放和发展,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些村庄在追求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开始出现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的问题。为了吸引游客,有些地方盲目复古,甚至“造假”历史;有些地方则一味追求“网红效应”,忽视了文化的内涵。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刘子峰提出了这个担忧:“启哥,现在很多地方看到我们搞文化振兴成功了,也开始跟风。但有些地方做得比较粗糙,甚至出现了‘奇葩’的乡村艺术,把好好一个文化节,变成了低俗的表演。”
楚云启沉思片刻:“这是必然的现象。任何一项新事物,在发展初期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断优化和完善,让金盆村模式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能够真正引领潮流,而不是被盲目跟风所误导。”
他知道,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如何避免同质化,如何让乡村文化真正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将是金盆村模式未来需要面对的新的挑战。但正如那首《盐碱地的春天》所唱,只要心中有希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金盆村模式,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带领着中国乡村,走向一个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