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沃土”在全球供应链博弈中的胜利,以及深海养殖的阶段性突破,让楚云启团队声名远扬。然而,最令人惊喜的,是来自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动联系。他们被“未来沃土”的智能农业和深海养殖技术所震撼,渴望将这种“新质生产力”引入自己的国家,以解决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
这天,楚云启的邮箱里收到了一封来自非洲某国的正式邀请函,同时,来自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农业代表团也纷纷发来合作意向。
“楚总,看来咱们这块金字招牌,真的要闪耀全球了!”刘子峰兴奋地挥了挥手中的邀请函,“非洲那边想引进我们的旱作农业技术和智能灌溉系统,说是他们的粮食产量常年受干旱影响,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技术彻底改变现状。”
“东南亚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对我们的热带作物智能种植技术和深海养殖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胡珍补充道,“他们希望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创汇。”
楚云启的眉头却微微皱起。他知道,海外输出技术远比在国内推广复杂得多。
“这是好事,也是巨大的挑战。”楚云启沉思道,“每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甚至农民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水平都大相径庭。我们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如何做到‘本地化改造’,让它真正在当地落地生根,而不是‘水土不服’,才是关键。”
王卓博士点点头:“确实是这样。我们在国内的智能农业系统,是基于中国的耕作习惯和农作物特性设计的。例如,非洲的土壤结构和病虫害种类与我们完全不同;东南亚的热带气候,高湿高热,对设备和作物的耐受性要求更高。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实地调研和针对性调整。”
“还有文化差异。”胡丫丫担忧地说,“如果农民们不理解、不接受这些新东西,即使技术再好也没用。沟通是个大问题。”
任传亮挠了挠头:“说白了,咱们是去帮人家,但也不能光想着把东西塞给人家,得让人家乐意用,还得用得明白。这跟在国内搞推广,可不是一个套路。”
楚云启看向飞苏:“飞苏,看来你的‘全球适应性调整’模块要加班了。针对这些国家的邀请,你能不能根据他们各自的地理环境、农业基础、甚至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一套定制化的技术解决方案?”
“指令己确认。”飞苏的声音平静而强大,“我正在调取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各国农业统计数据、气候模型,以及社会学和人类学数据库。初步评估需要对技术进行多维度适配,包括但不限于:作物适应性基因调整、智能设备防腐蚀防潮抗旱改造、当地农具和耕作习惯的AI辅助优化,以及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AI语言教学和技术培训方案。”
仅仅几天后,飞苏就给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针对非洲某国的干旱问题,飞苏不仅推荐了王卓博士研发的抗旱作物品种,还设计了一套基于卫星遥感和地下水探测的智能微灌系统,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它甚至考虑到当地农民对传统农具的依赖,设计了一种AI辅助的农机改造方案,让老旧农具也能通过简单的改装,实现部分智能化操作。
针对东南亚的高湿高热环境,飞苏建议采用高架无土栽培技术,并设计了适应热带气候的智能温室系统,能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有效预防病虫害。同时,飞苏还为深海养殖技术,根据当地海域的洋流和海洋生物特性,给出了更详细的养殖方案和环保措施。
“这……这简首就是‘一国一策’!”王卓博士看着飞苏生成的报告,激动得语无伦次,“飞苏,你不仅仅是技术分析,你甚至把当地农民的心理活动和接受程度都考虑进去了!”
“是的,王卓博士。”飞苏回应道,“人类社会活动也是复杂系统的一部分,只有深入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楚云启当机立断:“好!王卓,你和我先带队前往非洲和东南亚进行实地考察。刘子峰负责后续的商务谈判和政府对接,胡珍负责资金和供应链保障。任传亮和胡丫丫,你们的任务更重要——用你们的镜头,记录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如何在海外开花结果,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技术,不仅仅是赚钱,更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
非洲某国的土地上,楚云启和王卓博士站在一片干裂的土地上。阳光炽烈,风沙漫天。当地的农民面黄肌瘦,眼神中带着对未来的迷茫。
“阿萨姆,你们的水井,还能打出多少水?”楚云启通过飞苏的实时翻译,与一位当地老农交流。
老农阿萨姆无奈地摇摇头:“不多了,先生。每年都这样,雨季短,旱季长。我们的玉米,常常还没成熟就枯死了。孩子们都吃不饱。”
楚云启拍了拍他的肩膀,用流利的当地语言(飞苏实时教学的结果)说:“阿萨姆,相信我。我们带来了改变这一切的技术。有了它,你们的土地会重新焕发生机。”
王卓博士则带着团队成员,在飞苏的指导下,开始安装智能微灌系统。他们首先利用飞苏精准探测到的地下水分布图,打出了更深、出水量更大的水井。然后,通过太阳能驱动的智能泵站,将水输送到农田,再通过铺设的滴灌管道,根据土壤湿度传感器的数据,实现精准灌溉。
当地的农民们一开始抱着怀疑的态度,但当他们看到干涸的土地在水流的滋润下逐渐,枯萎的作物重新焕发生机时,他们的眼神逐渐亮了起来。
“这是神迹吗?”一位年轻的农民惊呼道。
“不,这不是神迹,这是科技的力量。”楚云启笑着说,“这是我们中国的新质生产力。”
与此同时,飞苏还通过简化的AI交互界面,远程指导当地农民如何操作智能灌溉系统,如何查看作物的生长数据。它甚至将复杂的农学知识,转化成当地农民容易理解的口诀和动画,让学习变得简单有趣。
任传亮和胡丫丫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
“家人们!亮哥现在非洲大草原!你们敢相信吗?这片之前寸草不生的地方,现在咱们中国的水稻,己经开始抽穗啦!”任传亮对着镜头兴奋地喊道,“这不仅仅是水稻,这是希望!这是咱们中国科技给非洲兄弟带来的希望!”
胡丫丫则拍下了当地孩子们围着智能灌溉系统好奇打转的画面,以及农民们脸上久违的笑容。
“看!非洲小朋友的笑容是不是特别纯真?他们不再为粮食发愁了!这都是咱们‘未来沃土’的功劳!”胡丫丫的声音充满了感染力。
这些短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仅在国内引发热烈讨论,更是在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广为传播,收获了无数赞誉。
在东南亚,团队则帮助当地解决了热带作物的高产难题。飞苏设计的智能温室系统,不仅能有效控制温度和湿度,还能通过LED补光技术,模拟不同农作物所需的最佳光照光谱。王卓博士则在飞苏的协助下,成功指导当地农民实现了热带水果的“反季节”种植,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楚云启团队在非洲和东南亚分别建立了一个“未来沃土海外技术培训中心”,由王卓博士亲自坐镇,培训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将成为“火种”,将中国的新质生产力理念和技术,传播到更广阔的土地上。
“楚总,我们真的做到了!”王卓博士在一次视频会议中,看着屏幕上非洲和东南亚的农田变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眼中泛着泪光,“我们不仅输出了技术,更带去了希望。”
楚云启欣慰地笑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新质生产力的海外输出,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转移,更是一种理念的传播,一种责任的担当。当中国的科技,能够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增收时,那才是真正的“为国争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