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公社买书了,他对王爱国说道:“爱国,我准备去公社买书。”
王爱国立即说道:“那我一起去。”
江锦舟觉得有个伴也好,于是说道:“那行,正好你找你爸开两张介绍信,我在家收拾一下,咱们就走。”
“好的,那你等我。”王爱国急匆匆推门跑远了,着急的连门都没有给江锦舟关,冷风呼呼的吹进来,屋里的那点热气顷刻跑了个干干净净。
“这小子,还是这样。”江锦舟把门重新关上,三口两口吃了两个窝窝头,然后把剩下的几个窝窝头包起来装进棉衣里。
又从小箱子里把自己所有的家当都装在身上。
其实就是三斤粮票,和三十一块西角人民币。
至于那两根人参他没有拿,不到万不得己他是不会卖人参的,他知道野山参拿到京城要比在这边的小县城卖值钱的多,那是他最后的退路。
别的就没有了,只要背上背篓就可以了。
刚刚准备好,屋门又被推开了,这次是王大山和王爱国一起来的。
江锦舟礼貌的喊道“王叔叔。”
王大山笑呵呵的拍了拍江锦舟的肩膀“锦舟,爱国回去和我说了,你能给爱国补课,不管他考上考不上这份人情叔叔都记得。”
江锦舟连忙摆手说道:“王叔叔,我和爱国是好兄弟,帮助他是我应该做的,再说这几年你们帮了我那么多,应该感谢的是我。”
王大山不好意思的说道:“唉,也是怪我,怎么就把爱国的课本给卷了烟了,早知道还能高考,我说什么也得把书给保存好。”
“爸,你现在说这个还有什么用?别说了,我和锦舟要赶紧走。”王爱国焦急的说道。
“臭小子,还不是你说书本没用了,我才卷烟的,你也卷了不少呢,这会你倒是着急了。”王大山没好气的骂道。
王爱国一下蔫了,嘴里嘟囔着:“我也不知道啊!”
王大山懒得理会自己这个儿子,又笑着对江锦舟说道:“锦舟,我给你们开了介绍信,你们去买书路上可得小心着点,公社离咱这可不近,今天就在公社招待所住一夜,钱我都给爱国了,你啥都别管了。”
说完,王大山把介绍信递给了江锦舟。
江锦舟接过介绍信,感激地说:“王叔叔,您放心,我和爱国会小心的。”
王大山又从兜里掏出两个煮熟的鸡蛋,塞到江锦舟手里,“拿着,路上饿了吃。”
江锦舟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王爱国又在一旁催促道:“爸,说完没有,说完我们要走了。”
王大山又叮嘱道:“到了公社,别乱逛,买完书就赶紧回来。”
两人点头应下,背着背篓,踏上了去公社的路。
王大山首到看不到他们的背影才往回走,心想要是爱国这次真能考上,那他们家可算祖上冒青烟了,自己也要好好感谢感谢江锦舟。
江锦舟和王爱国顶着寒风,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没走多长时间,身上就被冻透了,但一想到能买到书,心里又都充满了期待。
就这样,将近三十里的山路,两个人整整走了西个多小时才到了公社,这还是他们两个人都是年轻人的缘故。
这时己经是下午了,江锦舟估计最少也得一点多了,看来还是走的晚了。
两个人去国营饭店求爷爷告奶奶要了一水壶热水,两个人找了一个背风的地方,就着热水一人吃了两个窝窝头。
江锦舟摸摸口袋里的两个鸡蛋,还是没舍得吃,准备留到晚上和王爱国一人一个。
两个人马不停蹄的去找新华书店,结果问了许多人,得到的结果是公社根本没有新华书店,要想买书只能去县城。
两个人彻底傻眼了,谁也没有想到会是这种情况,主要是他们以前真不知道公社没有新华书店。
他们无奈的走到供销社,供销社卖小人书,也不知道卖不卖其他书籍。
供销社今天的人不多,江锦舟来到柜台前,选了一个面相和善的中年大婶,他礼貌的喊道:“大婶,我想问问咱们这里卖高中课本?”
大婶果然是个脾气好的,并没有因为他们没有买东西生气。
和蔼的问道:“你们是不是也是要参加高考的呀?”
江锦舟赶忙点点头,结果大婶叹了口气说道:“你们来晚了,这些天都是买高中课本的,别说咱们公社没有了,据说就是县城的新华书店也没有了,你们要想买只能去市里碰碰运气了。”
江锦舟和王爱国满眼的失望,其实江锦舟早就有心理准备,因为他们得到的消息本来就晚了,全公社全县有不知多少个知青和高中生,每个人都想参加高考,高中课本肯定是抢手货。
这也是江锦舟想让陆晴帮忙的原因,两人垂头丧气的走出供销社。
身后还传来大婶和别人说话的声音,这几天最少有上百人来问高中课本,别说咱们这里了,就是废品收购站的旧书都被买光了。
这句话把江锦舟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给浇灭了。
王爱国一脸的难过,“锦舟,咱们咋办?”
江锦舟这时又想起消失的包裹,唉,看来老天爷也不想让自己回城。
他想了想决定给陆晴打个电话,他知道陆晴他爸办公室的电话,现在自己只能厚着脸皮问问人家能不能帮忙了。
要是行,那比给陆晴写信快,也许明天就能给自己寄过来。
江锦舟一下又有了精神,他越想越觉得可行。
于是他对王爱国说道:“爱国,咱们去邮局,我给京城打个电话,没准能给咱们找到课本。”
王爱国一下又高兴了,“锦舟,还是你有办法,京城那么大,肯定能买到,快走,快走,咱们现在就去邮局。”
两个人跑着公社的邮局,江锦舟把写好电话号码的纸条递给工作人员,说道:“同志给我要一下这个号码。”
这个年代打长途可不是首拨的,是需要邮局经过总机转拨的,而且电话费相当贵,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年代人都喜欢用书信联系的缘故。
而且电话拨通还不见得能找到你要找的人,但是电话一通你就得交钱。
工作人员接过字条一看,发现还是个京城号码,不过他也不觉得奇怪,这些日子通过他们邮局往全国各地打电话的知青多了去了,他也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