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5日 午夜0:00**
宿舍的台灯突然闪烁,书桌抽屉自行滑开。那本我以为早己焚毁的《五三》静静躺在里面,封皮上烫金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己经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一行凸起的血字:
**"死神实习最终考核——猎杀名单更新中……"**
我猛地合上抽屉,可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仍在继续。镜子里的我倒影没有动,而现实中的我却看见自己的手——正不受控制地伸向那本笔记。
---
### **0:33AM 名单浮现**
笔记本自动翻到空白页,墨迹如活物般蠕动,浮现出新的规则:
1. **猎杀目标:12名北大保送黑幕受益者**
2. **处刑方式:必须按照《五三》错题对应的死法执行**
3. **时间限制:7天内完成,否则成为下一任"监考官"**
最后一行的墨迹格外深重,像是被血浸泡过:
**"特别提示:最终目标——你的导师,张教授。"**
---
### **1:17AM 第一个目标**
经济学院的保送生**周子扬**正在图书馆熬夜复习。他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一份篡改过的竞赛成绩单。
我站在书架阴影处,翻开《五三》第58页——那道曾经让我痛不欲生的椭圆题,此刻正扭曲成绞索的形状。
"谁?"周子扬警觉回头,可己经晚了。
书架上的书突然倾泻而下,厚重的《经济学原理》砸中他的后颈,而掉落的书页在空中重组,变成一道完整的数学解析——正是当年他父亲贿赂评委的转账记录。
他的喉咙被无形的力量扼住,身体悬空,脚尖在书架前徒劳地蹬动。最终,他的头颅以诡异的角度后仰,像一道未完成的数学证明,永远卡在了最后一步。
笔记本上的第一个名字被划去,墨迹渗入纸面,像被吸食的血液。
---
### **3:03AM 诅咒的反噬**
回到宿舍,洗手时发现自己的指尖渗出了黑色墨迹,无论如何冲洗都无法褪去。镜中的我倒影突然开口:"你每杀一个人,笔记就会吃掉你的一部分。"
我扯开衣领,心口的樱花胎记边缘己经染上墨色,像被污染的根系。
笔记本在桌上微微震动,翻到了新的一页:
**"进度:1/12"**
**"剩余时间:6天23小时47分"**
**"污染指数:15%"**
---
### **9月16日 6:30AM 第二个目标**
**林小雨**,艺术特招生。她的"原创钢琴曲"其实是剽窃自一名自杀的贫困生。
音乐学院的琴房里,她正在练习肖邦的《葬礼进行曲》。
我站在门外,笔记本翻到第211页——一道关于声波频率的物理题。
琴键突然自行下沉,弹奏的旋律变成尖锐的噪音,音波在空气中具象化成刀刃。她的手指被琴键夹住,皮肤下的血管凸起,像乐谱上的音符被暴力拉扯。
当她的尖叫声达到最高频时,琴盖猛地砸下——
鲜血从钢琴缝隙渗出,在地面蜿蜒成一行五线谱,而最后一个音符,正是她偷走的那段旋律。
笔记本上的第二个名字被划去,我的右手小指开始发黑,像被墨汁浸透的枯枝。
---
### **9月17日 11:47PM 第三个目标**
**陈志远**,"科技创新保送生"。他的专利发明其实是买来的,而真正的发明者——一个农村学生,因为被他诬陷学术不端而跳楼。
实验室里,他正得意地调试着偷来的设备。
笔记本翻到化学篇,浓硫酸的配比方程式开始扭曲。
烧杯里的液体突然沸腾,喷溅的酸液精准地腐蚀了他的双眼。他惨叫着后退,撞翻了实验架,而掉落的仪器像被无形的手操控,一根一根地钉入他的西肢——
就像他曾经在论坛上嘲笑那名自杀学生的话:"废物就该被钉在耻辱柱上。"
笔记本的第三道血痕干涸时,我的左眼瞳孔边缘浮现出一圈墨色,像被污染的日蚀。
---
### **9月19日 4:44AM 噩梦回响**
连杀三人后,我开始梦见那本笔记的来历。
在梦里,1998年的北大中文系办公室里,一个孕妇——我的母亲,正颤抖着签下一份协议。她的腹部隆起,而桌上摊开的《五三》里,夹着两张保送申请表。
"双胞胎只能活一个,"戴着鹰徽戒指的男人说,"选吧。"
她选择了撕毁协议,却被强行按手印。而那份被撕毁的契约,最终化作了这本诅咒笔记。
醒来时,笔记本正压在我的胸口,封皮上浮现一行新字:
**"你杀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替当年的她赎罪。"**
---
### **9月20日 8:15PM 最终猎杀**
**张教授**,我的导师,也是当年保送黑幕的主谋。
他的办公室摆满了往届"优秀学生"的合影,而每个学生的眼睛都被针扎过。
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空白的纸面上缓缓浮现出一道全新的题目——
**"己知罪恶的总质量为M,复仇的加速度为a,求正义需要多少鲜血才能平衡?"**
我举起钢笔,笔尖对准他的眉心。
"这道题,"我说,"你亲自来解。"
钢笔刺入的瞬间,整间办公室的书籍疯狂翻页,往届保送生的冤魂从纸页间爬出,撕扯着他的血肉。他的惨叫像一道未完成的数学证明,最终卡在了无限循环的绝望里。
---
### **午夜0:00 诅咒终结**
笔记本上的最后一个名字被划去,墨迹突然逆流,所有血迹倒退回书页。
我的身体像被抽空一样跪倒在地,而笔记本的封皮开始剥落,露出里面真正的模样——
那是一本普通的北大日记本,扉页是母亲年轻时的字迹:
**"默默,愿你永远不必看懂这本书。"**
窗外,晨曦刺破云层。未名湖的水面平静如初,仿佛昨夜的杀戮只是一场噩梦。
而我的书桌上,只剩下一本崭新的《北大新生指南》,封底干干净净,再无血迹。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