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汤人
送汤人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送汤人 > 第15章 :数据背后的温度

第15章 :数据背后的温度

加入书架
书名:
送汤人
作者:
用户20937160
本章字数:
4126
更新时间:
2025-05-02

---

城市的霓虹灯在雨幕中晕染成一片模糊的光斑,李明握着电动车把手的手指微微发白。后视镜里,平台APP推送的“AI创作激励计划”广告刺得他眼眶生疼——自从三个月前那篇《暖心订单》走红,他的账号就被系统标记为“正能量创作者”,每天都会收到各种算法推荐的“优质模板”。

“叮——”手机震动,跳出一条来自苏玉兰的订单。备注栏里依旧工整地写着:“姜母鸡汤,五楼201室,行动不便”。李明叹了口气,雨水顺着帽檐滑进领口。自从上个月发现老人偷偷典当了怀表给他买生日礼物,他再没接过她的订单,可系统总能把这条备注匹配到他头上。

---

一、算法的囚徒

电梯老旧的按键发出“咔嗒”声,李明盯着楼层显示屏。25层的广告屏突然亮起,跳动着番茄小说的LOGO:“签约作者可授权AI训练,分享千亿流量红利”。他想起上周收到的合同补充条款,密密麻麻的条款里藏着一行小字:“作者同意平台使用其作品训练AI模型,且不得主张侵权”。

“李师傅?”沙哑的呼唤让他浑身一震。苏玉兰佝偻着背站在走廊尽头,怀里抱着个褪色的铁皮盒,右手的义肢在应急灯下泛着冷光。“平台说...说我的故事被AI优化过了。”她颤巍巍地举起手机,屏幕上是自动续写的《深夜送汤人》——主角成了穿着智能外骨骼的机器人,结尾是冰冷的系统提示音:“本次善行己计入社会信用积分”。

李明的指甲掐进掌心。三天前,他亲眼看见AI生成的“暖心故事”在番茄小说霸榜,那些模板化的情节像流水线上的汤包,连苏玉兰的皱纹都被算法换成了标准的“苦难老人”表情包。

---

二、铁盒里的密码

“这是...我当兵时的日记。”苏玉兰打开铁盒,泛黄的纸页间掉出半枚残缺的勋章。李明认出勋章上的五角星刻着“抗美援朝”,而日记本第一页的钢笔字己经晕染:“1953年7月,战地医院的汽油灯总在凌晨三点熄灭,但小周护士会偷偷点着火柴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雨声突然变得震耳欲聋。李明想起第一次见老人时,她手臂上交错的伤疤在台灯下泛着珍珠母的光泽——那是冻伤和弹片共同雕刻的年轮。而现在,算法正在把这种真实的生命痕迹,简化成“#孤寡老人 #城市温情 #正能量”的标签。

“他们连我的右手都AI化了。”苏玉兰举起义肢,金属关节在应急灯下折射出诡异的光,“上周医院说要给我换新型仿生手,但要绑定健康大数据平台。我说...”老人突然剧烈咳嗽,铁盒里的照片散落一地,其中一张黑白照片上,穿军装的少女正在给伤员喂汤,背景里是冒着浓烟的战地医院。

---

三、逆向的算法

李明的手机再次震动,这次是今日头条的推送:“#网文AI争议#番茄小说下架疑似AI生成作品,签约作者集体抗议”。他点开链接,看到评论区里铺天盖地的愤怒:“我们的故事是用生命写的,不是代码!”、“当算法开始批量生产眼泪,人类就真的成了数据的囚徒”。

雨越下越大,电动车的仪表盘突然黑屏。李明摸出手机,发现信号格正在疯狂跳动——整栋楼的Wi-Fi都断了。黑暗中,苏玉兰摸索着打开台灯,暖黄的光晕里,老人从枕下掏出个老式诺基亚:“这是小周护士留下的,她说...真正的光,不该是冷冰冰的屏幕。”

---

西、重启的温度

李明的手指悬在拨号键上。他知道平台有“紧急订单”通道,只要上传苏玉兰的医疗证明,就能触发“公益配送”机制,获得三倍奖励。但老人正用义肢按着胸口,那里贴着心电图监测贴片——数据正实时上传到云端,成为训练AI“共情模型”的素材。

“李师傅,还记得你第一次送汤时说的话吗?”苏玉兰的声音混着雨声,“你说这座城市需要温暖照亮彼此的生活。”她突然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像干涸的河床,“现在,该有人来照亮算法了。”

李明摸到口袋里的充电宝,给诺基亚充上电。当微弱的信号灯亮起时,他拨通了头条编辑部的电话:“我要写篇长文,关于一个老奶奶教会外卖员,如何在数据洪流里守住人性的温度。”通话记录显示,这篇题为《当AI学会哭泣》的文章,最终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以及一条特别的评论:“算法推荐关闭,此用户选择手动搜索。”

---

五、永不掉线的光

三个月后的颁奖典礼上,李明站在聚光灯下,手里握着“年度正能量创作者”奖杯。台下坐着苏玉兰,她换上了新仿生手,但依然固执地戴着老式怀表。大屏幕播放着他的获奖感言:“真正的温暖,不在推荐算法里,而在按下‘拒绝自动续费’的勇气中,在选择‘关闭个性化推荐’的瞬间里。”

散场时,李明收到平台推送的新消息:“检测到您长期拒绝AI辅助创作,特此提供人工编辑绿色通道。”他笑着关掉手机,夜色中,苏玉兰的窗口依然亮着那盏老台灯,像一簇永不熄灭的火苗,静静照亮着数据洪流中的归途。

---

后记:本章通过引入AI创作争议和算法推荐机制,将故事冲突升级为“人性温度VS数据流量”的对抗。标题《数据背后的温度》既符合平台正能量导向,又暗含对算法异化的反思,符合今日头条和番茄小说的推荐逻辑。情节中穿插的怀旧元素(老式手机、纸质日记)与科技冲突形成张力,符合平台用户对“怀旧+科技”混搭题材的偏好。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