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西陲:左宗棠抬棺征西纪实
铁血西陲:左宗棠抬棺征西纪实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铁血西陲:左宗棠抬棺征西纪实 > 第50章 桑麻遍绿洲

第50章 桑麻遍绿洲

加入书架
书名:
铁血西陲:左宗棠抬棺征西纪实
作者:
水月星君
本章字数:
3554
更新时间:
2025-07-09

吐鲁番的葡萄架下,新搭的凉棚里挤满了人。善后局的文书正用汉、维吾尔两种语言宣读告示,条案上的桑苗种子堆成小山,阳光透过葡萄叶的缝隙洒在上面,泛着细碎的金光。“左大人有令,” 文书提高了声调,“凡垦荒者,三年不纳粮,种桑苗者,每亩再加赏二斤棉籽。”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个回族老汉挤到前面,手里举着张泛黄的地契:“官爷,俺这地在火焰山脚下,能种桑苗不?” 负责登记的官员接过地契,上面 “马记果园” 的朱印虽己模糊,却能看清乾隆年间的落款。他笑着拍老汉的肩膀:“马大爷,火焰山的土肥着呢,浙江来的蚕农说,那里的桑叶养的蚕,吐的丝能做龙袍。”

此时的托克逊,徐占彪正带着士兵修补被战火毁坏的坎儿井。这些流淌了千年的地下水利工程,被阿古柏的士兵填了不少,如今清军士兵用坎土曼一点点挖开,清澈的泉水重新涌出,顺着渠道流进干涸的麦田。“亮臣兄说得对,” 徐占彪擦着汗对身边的士兵道,“修渠比打仗还重要,水通了,百姓才能安稳过日子。”

有维吾尔族老人提着铜壶送来茶水,壶身上的缠枝纹被得发亮。他指着坎儿井深处:“里面有阿古柏埋的炸药,俺们不敢挖。” 徐占彪当即让人找来探雷的工具,果然在暗渠里起出几箱炸药。“这些狗东西,” 他一脚踹在炸药箱上,“连百姓喝水的路都要断!”

吐鲁番的铸币局里,工匠们正忙着铸造新的 “光绪银钱”。银币正面是汉文 “光绪银钱”,背面是维吾尔文 “天朝通用”,模具刚做好,左宗棠就派人送来样币,特意嘱咐:“成色要足,分量要够,绝不能像阿古柏的钱,掺了一半铜渣。” 为首的银匠掂着新铸的银币,对徒弟笑道:“这钱拿在手里,比阿古柏的‘天罡’沉多了。”

银币刚在市面上流通,就受到各族百姓的欢迎。巴扎上的商贩用新银币交易,维吾尔族摊主给汉族顾客找零时,特意挑了枚花纹清晰的;回族脚夫结算工钱时,把银币用红布包好,说要给儿子当满月礼。有个波斯商人拿着新银币反复查看,对通事道:“这钱比沙俄的卢布还规整,我要换一千枚带回去。”

七日后,左宗棠的密使抵达吐鲁番,带来了他亲手绘制的桑蚕图谱。张曜展开图谱,上面详细画着桑树修剪、蚕室消毒的步骤,旁边还有左宗棠的批注:“浙西桑农言,蚕性喜净,室温需如春日,湿度要似江南梅雨季。” 他当即让人把图谱刻在木板上,在各乡传阅。

浙江来的蚕农老陈成了香饽饽,各族百姓围着他请教种桑养蚕的诀窍。他在吐鲁番城外辟了块试验田,亲手栽种的桑苗己长到三尺高,叶片肥厚嫩绿。“桑叶要趁露水没干时采,” 老陈给维吾尔族青年演示采摘的手法,“蚕宝宝吃了带露水的叶,长得快。” 青年们学得认真,有人还在羊皮纸上画出桑叶的形状。

城西的军营里,一场特殊的婚礼正在举行。湘军士兵李二柱娶了维吾尔族姑娘阿依古丽,证婚人是张曜和清真寺的阿訇。李二柱穿着新做的蓝布褂子,阿依古丽的头巾上绣着汉族的鸳鸯图案,各族士兵和百姓都来道贺,帐外的空地上摆满了贺礼:回族老乡送的地毯,汉族士兵凑钱买的银镯子,维吾尔族邻居酿的桑葚酒。

张曜看着新人拜堂,突然对阿訇笑道:“老阿訇,您说这对新人,将来生的孩子,该叫啥名好?” 阿訇捻着胡须笑道:“叫‘民族团结’如何?” 众人哄堂大笑,李二柱挠着头道:“俺爹说了,叫‘李疆生’,生在新疆的意思。” 张曜拍着他的肩膀:“好名字!就叫疆生,记住,你们的家,就在这吐鲁番。”

沙俄领事馆的参赞又来 “拜访” 了,这次他带来了沙皇的 “贺礼”—— 几匹俄国呢子。张曜看着这些粗糙的呢子,想起左宗棠信里说的 “蚕桑兴则纺织兴”,笑着对参赞道:“多谢贵国好意,只是我们吐鲁番的丝绸,将来怕是要卖到俄国去,这些呢子,留着自用吧。” 参赞的脸顿时涨得通红,悻悻地带着礼物离开了。

秋收时节,吐鲁番的田野里一片金黄。各族百姓忙着收割新麦,田埂上的桑苗己长到齐腰高,叶片随风摇曳,像无数只绿色的手掌。李二柱背着刚割的麦子,阿依古丽提着装满桑葚的篮子,两人并肩走在田埂上,远处的坎儿井泛着银光,火焰山在夕阳下变成了金红色,像一条守护家园的巨龙。

张曜站在城头,看着这幅丰收的景象,手里的电报还带着墨香 —— 左宗棠奏请朝廷设立新疆行省的折子,己经批下来了。他想起左宗棠信里的话:“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一阵风吹过,带来桑田的清香,张曜觉得,这香气里,藏着比军功章更珍贵的东西。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