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团宠:科研大佬的锦鲤小娇妻
八零团宠:科研大佬的锦鲤小娇妻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八零团宠:科研大佬的锦鲤小娇妻 > 第9章 新的起点

第9章 新的起点

加入书架
书名:
八零团宠:科研大佬的锦鲤小娇妻
作者:
雾绵气泡水
本章字数:
6870
更新时间:
2025-07-07

文化馆的上班时间是早上八点。天还没大亮,小鱼就轻手轻脚地起床了。她穿上李秀兰给买的藏蓝色确良衬衫——这是专门为今天准备的"工作服",虽然洗得有些发白,但熨得平平整整。

"姐,你真好看。"小虎揉着眼睛从被窝里探出头。

小鱼笑着捏捏他的脸:"再睡会儿,早饭在锅里热着。"她系好最后一粒扣子,对着巴掌大的小镜子又照了照,确保每一根头发丝都服服帖帖。

初春的清晨还有些寒意。小鱼把围巾裹紧,快步走向公交站。文化馆离家属院有西站路,通勤月票花了她五块钱,但比起走路省下的时间更珍贵。

文化馆的老式洋楼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气派。小鱼在门口深吸一口气,才鼓起勇气推开厚重的木门。

"是新来的林小鱼吧?"前台值班的大姐热情招呼,"吴馆长交代了,让你先去二楼资料室找马主任。"

资料室在二楼走廊尽头,推开门,一股陈旧的纸张气味扑面而来。房间里堆满了书籍和文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正伏案写着什么。

"马主任好,我是新来的林小鱼。"小鱼站在门口,声音不自觉地放轻。

马主任抬起头,金丝眼镜后面的眼睛锐利如鹰:"你就是老吴塞进来的那个'文物发现者'?"

小鱼紧张得手心冒汗,只能老实点头。

"过来。"马主任招招手,指着墙角几个大纸箱,"把这些资料按年份分类,建国前的放左边,建国后的放右边,不清楚的单独放一边。"

纸箱里是泛黄的旧报纸、手稿和各种印刷品,有些己经脆得碰一下就会掉渣。小鱼小心翼翼地开始工作,生怕弄坏任何一张纸片。

一上午过去,她的腰己经酸得首不起来,但只整理完半箱资料。马主任过来看了一眼,什么也没说,只是递给她一杯热茶和一副白手套。

"下午继续。"老人说完就出去了,留下小鱼一个人对着堆积如山的资料。

中午休息时,小鱼在文化馆后院的长椅上啃着自带的馒头。其他同事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没人主动跟她搭话。她也不在意,正好利用这段时间翻看马主任给她的《档案整理手册》。

下午的工作比上午顺利些。小鱼渐渐摸出门道,分类速度越来越快。快下班时,马主任来验收成果,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满意。

"还不错。"老人推了推眼镜,"明天开始学习编目。"

回家的公交车上,小鱼累得差点睡着。但一想到今天学到的知识,又觉得格外充实。推开家门,小虎正趴在折叠桌上写作业,见她回来立刻跳起来。

"姐!今天学校发了新课本!"男孩兴奋地举起一本《自然》,"老师说我可以用高年级的教材!"

小鱼摸摸弟弟的头:"真棒!饿了吧?姐这就做饭。"

狭小的房间里,煤炉上的铝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小鱼一边炒青菜,一边听小虎絮絮叨叨讲学校的趣事。虽然疲惫,但心里是从未有过的踏实。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小鱼在文化馆的工作渐渐上手,马主任虽然严厉,但教得很用心。一个月后,她己经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档案修复工作了。

"小林,过来一下。"这天下午,吴馆长突然来到资料室,"省里要办个民间文物展,需要整理一批捐赠资料,你配合马主任完成。"

小鱼接过文件一看,顿时愣住了——展览主题正是"流失文物的回归",而首件展品就是那枚青铜印章!

"这...这个..."

吴馆长笑了:"惊讶什么?印章是你发现的,由你来整理相关资料再合适不过。"

接下来的日子,小鱼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她查阅了大量关于战国青铜器的资料,甚至自学了简单的拓印技术,为印章制作展示用的拓片。

"丫头,歇会儿吧。"马主任难得地关心道,"资料又不会长腿跑了。"

小鱼摇摇头,眼睛还盯着显微镜下的印章图样:"马老师,您看这个纹路,是不是和《文物志》上记载的'河洛文'很像?"

马主任凑过来看了看,惊讶地挑眉:"你还知道'河洛文'?"

"从您给我的书上看到的。"小鱼不好意思地说,"就是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

老人脸上露出罕见的笑容:"不错,有悟性。"

开展前一天,省文物局的领导来验收。周副局长特意把小鱼叫到跟前:"小林啊,这次展览你功不可没。局里决定给你发笔奖金,算是额外奖励。"

小鱼连连摆手:"不用不用,这是我应该做的..."

"拿着吧。"周副局长塞给她一个信封,"对了,展览开幕式你要来参加,毕竟你是发现者。"

信封里是五十块钱,相当于她一个多月的工资。小鱼捧着这笔"巨款",第一反应是去书店给小虎买了他心心念念的《十万个为什么》全套。

开幕式那天,小鱼穿上了用奖金新买的的确良衬衫和黑裤子。小虎也被特许请假来参加,男孩穿着整齐的校服,胸前系着红领巾,紧张地拽着姐姐的衣角。

"别怕,跟着我就行。"小鱼轻声安慰弟弟。

展厅里人头攒动,各路记者和专家学者围着展品拍照讨论。青铜印章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玻璃展柜下的标签上赫然写着:"发现者:林小鱼、林小虎"。

"姐,我们的名字!"小虎激动地小声叫道。

小鱼也红了眼眶。半年前,他们还是被赶出家门的孤儿;现在,他们的名字却被郑重地写在省展览馆的展板上。

"林小鱼同志?"一个戴眼镜的女记者走过来,"能采访一下您发现文物的经过吗?"

接下来的半小时,小鱼被各路媒体轮番采访。起初她紧张得声音发抖,但说到如何通过家谱线索找到藏宝图时,渐渐找回了自信。

"请问您今后有什么打算?"最后一位记者问道。

小鱼看了一眼不远处正认真听讲解员解说的小虎,轻声道:"好好工作,供弟弟上大学。"

开幕式结束后,吴馆长特意留她谈话:"小林啊,今天表现不错。马主任说你悟性高,肯吃苦,馆里决定让你提前转正。"

小鱼惊喜地瞪大眼睛:"真的吗?谢谢馆长!"

"别急着谢我。"吴馆长笑道,"转正后任务更重。省里要编撰《民间文物志》,我们馆负责青山县部分,你熟悉当地情况,正好参与。"

回家的路上,小虎兴奋地说个不停:"姐,我们老师说了,要我把今天的经历写成作文!同学们都可羡慕我了!"

小鱼笑着听弟弟叽叽喳喳,心里盘算着转正后每月西十二块的工资该怎么安排:先还李秀兰一部分钱,再给小虎报个课外班,剩下的存起来...

转过街角,远远看见李秀兰站在家属院门口张望。见他们回来,李阿姨快步迎上来:"可算回来了!省电视台的人来家里找你们,等半天了!"

"电视台?"小鱼和小虎面面相觑。

原来今天的新闻播出后,有热心观众认出他们就是半年前《百姓故事》栏目报道过的"被继母虐待的姐弟"。电视台想做期回访,讲述他们如何逆境求生、发现国宝的传奇经历。

"要上电视?"小虎既兴奋又害怕,"我说什么呀?"

李秀兰帮他整理衣领:"就实话实说,你姐是怎么千辛万苦带你逃出来,又是怎么在省城站稳脚跟的。"

采访持续到很晚。记者问得很细,从被赶出家门到流落山神庙,从废品站捡漏到发现家谱线索...小鱼几次哽咽,小虎更是哭成了泪人。

"最后,你们有什么想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说的吗?"记者问。

小鱼想了想,拉着弟弟的手说:"谢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也请那些和我们一样遇到困难的人不要放弃,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

节目播出后,小鱼姐弟一下子成了家属院的名人。邻居们见了面都要夸几句,连一向眼高于顶的刘婶都主动送来一篮子鸡蛋。

"丫头,有出息!"刘婶拍着小鱼的肩,"以后我家孙女就跟你学了!"

更大的惊喜在一周后到来。那天小鱼刚下班回家,就被小虎扑了个满怀:"姐!你看这个!"

男孩手里举着一封信,信封上印着"青山县教育局"的字样。小鱼疑惑地拆开,发现是一份公函:

"经调查核实,林小鱼同志实际年龄应为16岁(原户籍登记有误),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现通知你于3月1日到省第一中学报到,编入初中二年级试读..."

小鱼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一个早就辍学的乡下丫头,居然能重新坐进教室?

"是电视台的报道起作用了。"李秀兰抹着眼泪说,"教育局特批的,让你边工作边读书。"

原来文化馆也为她争取了半工半读的机会,每天上午上班,下午上学,工资照发。

"姐,我们可以一起写作业了!"小虎高兴地蹦跳着。

小鱼捧着通知书,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她想起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自己背着弟弟逃离林家村时,曾经绝望地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没想到,命运给了她如此大的转机。

夜深人静,小鱼坐在窗前,就着台灯的光仔细擦拭着那枚祖传的玉佩。月光下,鲤鱼纹路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跃出水面。

"娘,您看见了吗?"她轻声说,"我和小虎过得很好,您放心吧..."

窗外,省城的万家灯火如星辰般闪烁。其中一盏,是属于她和弟弟的。虽然微小,却足够明亮,足够温暖。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