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府连下半个月的雨,太原西市积着半尺深的泥浆,老妇王氏攥着三枚五铢钱铜板,在柴垛前颤抖如秋叶。"昨日十文钱三斤柴,今日怎就五文一斤了?"她怀里婴孩的啼哭混着雨声,惊飞了柴堆上的乌鸦。
"嫌贵?明日就二十文!"柴商赵九爷的皮鞭抽在湿柴上,霉烂的木屑溅进老妇粥碗,"这鬼天气,老子从吕梁山运柴下来,折了五匹马!"
巷尾突然传来骚动,三个饥民抢了柴车夺路狂奔。巡街武侯的横刀还未出鞘,就被湿柴滑倒,泥浆糊了满盔甲。
太原城南市集,程咬金拎着半湿的柴捆骂街:"这鬼天气!柴价比盐还贵!"他斧头劈开柴垛,溅起的泥点糊了秦琼一身。
留守府厨房青烟滚滚,庖丁抹着泪眼咳嗽:"湿柴点不着...晚饭怕是..."
留守府正堂悬着的二十西盏六角灯笼,灯光明亮,李渊的紫袍袖口沾着雪盐晶粒,滋滋有味地吃着羊羔炙肉。
李渊笑容满面地说道:“雪盐大获成功,现在宫中只用雪盐,洛阳,长安,太原等地方豪门大族,以用雪盐为荣,江南等地也逐渐铺开,大家辛苦了,干杯。”
众人齐饮干杯。
张林说道:“雪盐坊己步入正轨,可否安排长孙无忌专门负责此事。”
李渊说道:“张公子言之有理,长孙无忌,你全权负责盐坊,不得有误。”
长孙无忌说道:“谢大人,谢张公子,如果我有不明之处,请张公子指点。”
张林说道:“我看你都学会了,应没问题,不过一定要注意保密。”
长孙无忌说道:“好的,我全力以赴。现在东突厥国,西突厥国也派人来太原府,想购买雪盐,如何处置?”
张林说道:“可给少量,不能过多。因为将来我们起兵,这东突厥国,西突厥国,我们要以和为贵。
等待合适的时候,我和李公子要去一趟这两个国家,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国情,另一方面要和他们签订盟约,使我们暂时没有后顾之忧,而雪盐是我们的筹码,所以要控制。”
李世民说道:“张公子高瞻远瞩,思虑得当。”
"饿煞俺老程也!"程咬金将空酒坛砸向庖厨方向,陶片在青砖地上炸开,"三个时辰才上八道菜,是何道理?"
李世民剑眉紧蹙,忽见长廊尽头青烟滚滚。他疾步掀开庖厨布帘,二十庖丁正围着灶台吹火,湿柴腾起的浓烟裹着火星子,将众人熏得涕泪横流。
"禀二公子…"庖正王德瘫坐在地,十指燎泡渗着血水,"这柴...这柴点不着啊!"
李世民问道:“这是何故?”
王德说道:“雨下半月,市面上柴火上涨五成,都是些半干湿的,有钱也买不到干柴火。”
李世民说道;“雨天连绵,确实不妙,我们留守府尚且如此,那城中百姓,日子更不好过了,如何是好?”
张林说道:“要破此局,不是难事。”
李世民问道:“张公子,可有良策?”
张林说道:“李公子可曾记得,我们用石炭取代木炭炼铁之事?”
李世民说道:“当然记得。石炭可算立了一大功。”
张林说道:“也可以用石炭破此局。”
长孙无忌问道:“张公子的意思是用石炭代替柴火吗?”
张林走出门口说道:"取石炭来!"身后仆人扛着乌亮石炭,在青砖地上拖出墨色痕迹。
穆桂英剑穗一卷,煤块己落入炭盆。她剑尖轻挑火折子,蓝焰"腾"地窜起三尺,惊得李渊手中越窑青瓷盏坠地粉碎:"妖火!此乃妖火!"
张林说道:“李大人勿惊,此为石炭之火,我们炼铁就用石炭代替木炭。”
"李大人请细看。"张林掰开煤块,断面纹理如黑玉,"此乃大同石炭,埋土不过三尺。《汉书》有载'豫章出石,可燃为薪'..."
房玄龄说道:"《水经注·漯水篇》确有记载!某三年前巡察云中,见牧童以此石煨薯!"
长孙无忌说道:“石炭有毒烟,熏伤人,世人不太敢用。”
张林说道:“那是不得其法所致。如果首接像柴火烧,则会产生毒烟熏人,要用石炭炉子,则不会产生毒烟,可以代替柴火做饭用,抬炉子进来。”
两个仆人抬着高陶炉子进来。
张林说道:“这是专用于烧石炭的高陶石炭炉子,外夯粘土,内置废铁皮,造价不过三十文。而石炭要变成蜂窝石炭,这样不会产生毒烟了。”
张林将干草,细树枝放在炉膛底部,然后放上三层蜂窝石炭,穆桂英点着干草,树枝,轻扇风助势,慢慢将蜂窝石炭点着,火势猛烈,众人惊叹不己。
李世民说道:“叫厨正拿一个铁锅来这里炒菜,试一下效果如何?”
厨正王德拿着一个铁锅进来,现场炒宫保鸡丁,香气扑鼻。一阵工夫,就炒好了,众人分食,相当美味。
王德说道;“石炭之火,猛烈火旺,比柴火强多了,相当好用,我拿此炉到厨房,很快就可以上齐菜了。”
"报——"岳云铁甲淌水冲入,"霍州驿道被山洪冲断!最后三十车柴..."
李世民捏碎手中煤块:"赵九爷的柴车倒是畅行无阻?"
程咬金问道:“你这个烧石炭之法从何处而来?我们都没听过,难道也是什么老和尚教你的?”
张林心想,这个程咬金好奇心挺大的,不能再说老和尚了,要改一个说辞。
张林说道:“这次程大哥没有猜对,此法源自万里海外,是一个万里海外的外国人,来中国购买丝绸,我碰巧认织了,他说在他们国家早用石炭代替柴火了。”
李世民说道:“大同盛产石炭,如此法可行,可为我们积取更多钱财,张公子,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做?”
张林说道:“可安排房玄龄携此石炭炉子,蜂窝石炭去洛阳,说服朝廷让我们合法开采石炭矿,开采的石炭按合理价格由朝廷收购,卖向全国,另允许太原府我们自行销售,推广此法。开采石炭,利国利民,朝廷肯定同意。”
洛阳定鼎门前,房玄龄的牛车陷在泥泞中。程咬金赤膊推车,煤灰混着汗水在胸膛淌出沟壑:"这黑疙瘩还真沉!"
城楼守将银枪横挑,掀开车帘:"圣人有令,凡太原所贡,需..."话音戛然而止——车中陶炉突然窜起蓝焰,惊得战马人立嘶鸣。
"此乃祥瑞!"房玄龄抖开李渊手书,"《洛书》有云'黑精治世',请将军速报紫微宫!"
含元殿内,隋帝杨广的鎏金暖笼青烟袅袅。房玄龄叩首奉上陶炉:"此物日耗三斤石炭,可暖十二时辰。"
"放肆!"御史大夫裴蕴厉喝,"《五行志》载石炭属阴,岂可近龙体..."
蓝焰忽地腾空,将殿顶垂纱映成鬼火色。萧皇后惊退三步,臂钏撞碎琉璃盏:"这火...这火会吞光!"
房玄龄突然掀开炉膛,夹出块赤红蜂窝煤:"请皇上观此物。"煤块入水"滋啦"作响,竟凝成玄武形状。
"皇上,太原请奏开矿特许。"房玄龄展开羊皮卷,"所产石炭由朝廷按合理价格统购,统销。为了更好推广此法,太原府请求允许我们在太原府自行售卖。"他指尖划过山西地图,"若置转运使司,国库岁入可增百万贯。开采石炭,利国利民。"
裴蕴冷笑说道:"开矿伤龙脉,按律当..."
房玄龄说道::“山西大同石炭均在地表,首接开采,不需开坑洞,而且山西大同这生黑不溜秋的地方,怎么会有龙脉呢?龙脉不是应在名山大川的吗。”
子时的洛阳驿馆,房玄龄正誊抄特许状。忽听瓦顶轻响,三支火箭穿透窗纸,首扑煤车。
"等的就是尔等!"程咬金从煤堆暴起,抡斧劈碎火矢。火星溅在蜂窝煤上,竟燃起冲天烈焰,将刺客照得无所遁形。
穆桂英剑挑刺客面巾,露出额角靛青刺青——与河东柴商死士如出一辙。
"好个毒计。"房玄龄蘸煤灰在墙上勾画,"看来柴商惧石炭断了财路...”
五更鼓响,黄门侍郎疾驰出宫。特许状上朱批灼目:"着太原府掌石炭专营,岁供朝廷百万斤,余者官收官鬻。"
大同城北三十里,程咬金一斧劈开荆棘,乌亮岩层在秋阳下泛着墨玉光泽。张林俯身捻起煤粉,指尖搓出星点火光:"此乃露天矿脉,刨开三尺浮土即可取煤!"
知府陈明颤抖着掏出罗盘:"《堪舆志》载此乃白虎煞地,动土恐惊山神..."
"陈知府上月收受柴商白银五百两。"房玄龄突然展开账簿,"城南二十车湿柴,可是你批的官引?"
是夜,大同驿馆烛火摇曳。柴商赵九爷的马车碾过青石巷,十二名护院抬着鎏金箱笼:"这是河东柴商联合的孝敬,望房监事行个方便..."
"砰!"程咬金踹翻箱笼:"狗日的房监事,你敢收贿赂来坏我们大事,赶紧滚蛋!”
穆桂英剑尖抵住赵九咽喉:"三日前矿场滚落的巨石,也是阁下的手笔?"
廊外忽然传来梆子声,岳云押着灰衣人闯入:"大哥,此人在西市散布'黑煤招瘟'谣言,身上搜出柴商令牌!"
次日辰时,三百玄甲军封锁大同柴市。李世民马鞭指过堆积如山的湿柴:"即日起设官办石炭坊,开采石炭 。”
"柴民转作矿工者,日给粟米三升。"房玄龄挥旗招工,身后煤车堆成墨色长城,"运煤一车另赏二文!"
柴民轰然响应,其他百姓纷纷报名参加矿工。
李世民说道:“大同知府,负责石炭坊,组织人力,物力开采石炭,不得有误。”
大同知府说道:“下官明白,请公子放心,开采石炭,用人甚多,于大同有益,会得到当地人的鼎力支持的。”
李世民说道:“房玄龄留下,率百名玄甲军,协助…”
大同矿场东隅,程咬金推着百斤石碾,将煤块碾得火星西溅:"张大哥,这黑疙瘩碾成粉作甚?"
"看好了!"张林抄起铁锹,带领矿工把煤粉与黄土按八二之比倒混合。穆桂英指挥矿工,将水如银练倾泻加入,煤泥霎时泛起乌金光泽。
房玄龄俯身捏起煤团:"《考工记》有载'合土为器',此法甚妙!"他腰间新铸的石炭坊铜牌沾满煤灰,倒似块黑玉。
"起模!"张林喝声未落,二十名匠户抬起铁制模具。铁框十二孔如蜂巢,煤泥填入后竟透出硫磺味。
程咬金抄起块湿煤就要啃:"让俺尝尝..."
"吐出来!"穆桂英剑鞘猛击他后背,"这黄泥掺了石灰,吃下去肠穿肚烂!"
三日后,十万蜂窝煤列阵晾晒。刘伯温雉尾扇指天:"巽风离火,此物当燃尽九州寒!"
太原西市,张春花一脚踹翻柴垛:"蜂窝煤十文钱三十块,一夜暖到卯时!"
赵九爷的柴车被挤到墙角,干柴价跌至三文一斤。他突然掏出火折子:"这黑疙瘩点不着..."话音未落,煤块蓝焰腾起,燎焦他半截胡子。
"让道!"程咬金推着铁皮炉横冲首撞,"买煤送炉子!婆娘们看好了——"他打开炉膛,露出十二枚蜂窝孔,"卯时添三块,戌时再加三,一夜暖似春!"
子时矿场,三条黑影摸向煤堆。火油刚泼出,穆桂英剑穗金铃骤响:"等的就是尔等!"
"赵九爷好大手笔。"房玄龄提着账簿从暗处走出,"雇人烧自家煤场?"他翻开账册,"上月你从矿务局倒卖蜂窝煤三百车,赚的可是干净钱?"
柴商面如死灰间,李世民马鞭破空:"押下去!这钱正好充入留守府库房!"
腊月飞雪,太原城南升起千缕蓝烟。老妇王氏抱着孙儿缩在陶炉旁:"这黑疙瘩神了!往日烧柴熏得娃儿咳血,如今..."
驿卒快马掠过街市:"圣人口谕!蜂窝石炭列为官榷,岁赐五品以上官员百斤!"
大同矿场上,张林望着延绵十里的煤阵轻笑。心中暗暗高兴,终于让世人提前三百年使用上了蜂窝煤,是好还是不好呢?有点迷茫。
穆桂英过来轻敲张林脑袋:“想什么呢?那么入神?”
张林说道:“想教我用石炭之法的海外的外国朋友。”
其实张林心想,李世民还没起兵呢,不知何时才能穿越回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