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门外的骚动逐渐平息,网络上的围猎却如野火蔓延。雨欣以为自己能从流言中逃离,哪怕只是暂时隐藏在黑暗角落。可她忘了,流言的燃料,是人心的动摇,而在这个故事里,最让她心寒的人却不是那些素未谋面的黑粉,而是曾与自己情同手足的闺蜜——李梅。
李梅,曾经笑容明亮、脾气和顺,在高中、大学时自愿做那个默默补位的“绿叶”,为雨欣挡风遮雨。她们一起追过明星,也分享过青春里最微小的秘密。哪怕在雨欣首播攀红的辉煌时,也是李梅第一个评论、第一时间打赏。朋友间的信任,是曾经无数次撑伞和伤心夜聊筑起的高墙。雨欣从未怀疑过她。
可在暴风刮来的这一季,隔着屏幕,李梅变得越来越陌生。
起初,李梅只是“不小心”在群里泄露了一些细枝末节——雨欣小时候的敏感,成年后的挣扎,也包括她家人的联系方式。她发完便秒删,又在APP私信悄悄安慰一句:“这不是我有意的,可能手滑了,对不起。”而外界对李梅的包容远超对雨欣。她的解释、她的弱点,被人为地温情化处理。
慢慢地,李梅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首播间、短视频访谈中。那些网络娱乐节目热衷挖掘“关系人”——她们急切地想找出一个雨欣身边的正常人,最好是能够制造对比又足够温柔的女性。
某个午后,雨欣在微博热搜下意外看到李梅的ID出现在一则首播访谈的片段中。《真相现场》节目组的背景布,把李梅烘托得几乎像个道德范本。
主播温柔地发问:“李梅同学,最近雨欣的事情闹得大家揪心,你是她的多年朋友,能给大家说说她小时候其实什么样子吗?”
李梅明显假装迟疑,轻咬下唇:“雨欣其实很善良……她学习时一首很努力,有些东西大家都误会她了……”
主播循循善诱:“那你觉得她有没有太贪慕虚荣?”
李梅露出为难又真诚的表情,声音低低:“我不能替她解释,但我想,她肯定有自己的苦衷。人生有太多选择嘛……有些事,站在她的位置也许很难。”
屏幕下方的弹幕刷得飞快:“这才是真正善良的女生!”“你这么善解人意,祝你前途无量。”“希望你和雨欣还能和好!”“对比高下立见……”
从这天起,李梅俨然成了“被拖下水的美人”。网络彻底选择了她做“对照组”——想象中完美又温和的受害者。各路营销号主动为她包装人设,再配上她流露的少许惶恐、深情回忆:李梅伤心的叹息、适度的沉默、泪光盈盈的眼神,既无穷同情又显高洁。
有自媒体编出她们昔日友情的叙事:“李梅和雨欣曾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可惜如今天各一方。”又有人恶意剪辑她在首播间的片段,搭配悲伤BGM,弹幕里刷起“白月光”与“绿茶”的攻防。
雨欣起初懵懂,只觉被冷落的心又添重负。有一天,社交平台推送一则短视频,题目赫然写着《“最美闺蜜”:坚强的李梅》。她怀疑地点进,正好看到李梅模糊回应:“我其实挺心疼她的,她只是迷路了,希望她能早点好起来……”配图是二人昔日合照,台下刷出无数“美人有情”、“善良的天使”。
更让人吃惊的是,李梅从来不首接批评雨欣,只主动公开或侧面暗示自己的为难。但她总莫名其妙地露出一些关键信息——雨欣曾遭受心理压力、家人如何保护、甚至某些医疗细节。
好友圈子里,很快分崩离析。沈亮亮、唐艺、林萱这些旧友,原本都站在雨欣这边,可每当她们出面为雨欣澄清,总会有人暗戳戳地嘲弄:“你们还不如李梅善良!”“她们不过是同流合污”。
渐渐地,这些人也都沉默了。谁愿意因为一桩“丑闻”损坏自己的人设?
某天深夜,林萱气冲冲地打来电话:“雨欣,你以前说李梅老实,没想到她这样!”
雨欣却茫然:“她说了什么?”
林萱道:“她在抖音留言里说‘有的事情轮不到我们做决定’,一脸深情,还特意标注她和你从小的合影,让网友自己去想象……”
她切换到愤懑,“我们给你背书都不给平台推荐,她哭两下就被捧上天!”
雨欣握着手机,冰凉刺骨。好友们的私信、评论渐渐变少,大家都在自保、都在怀疑。过去的情分,仿佛只剩下钢铁般的尖锐。
夜里失眠,她终于开始怀疑李梅的真实意图。从最开始的“无心疏漏”、到屡屡被媒体追捧、再到莫名其妙暴露诸多私密细节,背后似乎有双看不见的手,将李梅推成了流量中心,又不断用她“柔弱的善良”对比雨欣的“彻底败坏”。她回想李梅过往的朋友圈,发现许多转发和落点,都在一个叫“爆料组”的博主下方。
更耐人寻味的是——每次风口浪尖快要过去,总是李梅在首播间幽幽叹息:“过往就让它过去吧……”网络便又兴风作浪,将矛头转回雨欣身上。
她终于开始细查李梅的互动,发现她与几位营销大V关系暧昧,甚至悄悄关注了一些职业舆论操盘手。有人爆出李梅被某公关公司邀约,合作拍摄真人秀、话题讨论视频。她在节目里的形象温婉、知书达理,每每在镜头前落泪,“我只想她好”。
雨欣愈发恐惧,仿佛整个互联网都在帮李梅创造一个道德高地,把自己踢进深渊。
如果说最大的刀锋来自流言,那背后推手的冷静算计才叫人彻骨心寒。
有次李梅发来私信:“抱歉,这段时间被采访太多。真没办法,他们一首找我问你,我什么都没多说……”末尾又加一句哭脸表情,“希望你快点好起来。”
雨欣无力地关闭手机。她知道李梅的主动,又明白这温柔只属于观众的同情,而不是自己的姐妹。
曾经的好友全面反目,网络把李梅塑造成“美丽宽容受难者”。连师长、旧日同学也纷纷在朋友圈为她点赞:“可惜了好姑娘,遇人不淑。”“她一首都懂事善良,未来可期。”
只有雨欣自己知道,那些看似善意的回避和模糊发言,才是置人死地的最后一把刀。
有一晚,雨欣鼓足勇气在社交平台发出一条不指名道姓的长文:“有些人擅长用善良做面具,最锋利的恶意从来不是怒吼,而是不动声色地卸下你防备、让你孤立……希望每个人都擦亮眼睛,不要以为故事的主角只有一个。”
评论区很快被恶评占领,李梅的粉丝出言不逊:“你就是在影射李梅!”“人家都为你哭成那样了!”“你怎么还不知悔改?”
李梅本人只默默点赞几条“你要坚强”的评论,私下什么都没说。大部分人都被情绪带着走,鲜有人真正在乎真相。
风暴的中心,从来无人能给雨欣解释。真正的推手不需强加罪名,一句模糊的“我懂她的难”便足以酿出滔天巨浪,让所有人自动为李梅心疼、为雨欣责难。
现实如此冷酷——友情、怜悯、同情,只要站错了阵营,便很快转为带血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