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SANHANG
青衣SANHANG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青衣SANHANG > 第88章 青衣三行·第八十八篇|汤圆约饺子过冬

第88章 青衣三行·第八十八篇|汤圆约饺子过冬

加入书架
书名:
青衣SANHANG
作者:
青衣三行
本章字数:
5736
更新时间:
2025-03-06

汤圆约饺子过冬

——青衣三行·第八十八篇(2020-12-21)

日子寡得像一锅清汤

偶见几粒圆的 扁的 半透明的

心事 浮出水面

【赵文虾说哈】

又说了:必须结合题目,才能相互成就。

如五月所说,题目看似平淡的几个字,其中隐含着一种说辞。从写作日期看,作者是巧借了冬至这个节点,让饺子与汤圆这两个异类实现约会,“煮”在了一起。这种吃法在现实生活中虽少却有,但作为一首诗的物象词或者意像词放在一起用,还是有创新的。窃以为旨在交流与融合。对!在这里作为是一种“交流与融合”来解读更为妥贴,更适合这个时代合作共赢的理念。

那么再看第一行“寡得”、第二行“偶见”这两个词,本意是为“约”,用得好。单就文本来讲也是很好的。

当然内容上的印证不是没有。且不说饺子、汤圆,与汤各自的包容性。单说第二行圆的扁的半透明的(这些显然是特指汤圆与饺子),通过形态各异的这些外形来暗喻不同个性、不同事物,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文化的差异等等。那它们为什么能走到一起,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契合点去为它们构建共同体。对于这个文本来讲,它的契合点恰好是冬至(是冬)、是一锅清汤的心事。也就是说内容与题目之所以要有一个立足点才能做到相互印证。

而尾句“心事,浮出水面”,是对一、二行的继续,同时也将“交流”二字落在了实处,正好与题目遥相呼应。

读到这里,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题目中是过冬而不是过冬至,“冬”也是其张力所在,让这首诗的意像更加

是的,乍一看这首诗的写作连同题目都是寡淡的,但恰恰是这种寡淡却极易让“你我的心事”浮出水面,且能满足读者在其中收割自己。

那么,无论是个人的学习与修养,还是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都需要本着一颗包容的心,去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与融合,以共克时艰、同创未来。因为不同,我们需要三人同行,我们需要《照近》。所以我约你了啊……

【江小舟简评】

几个写诗技巧:一是把心事无形具体化、二是把日子喻为一锅清汤、三是把题目运用了拟人法。寡字、约字相互呼应,彼此升华……

【山城子补充】

形容词性的短语“半透明”是兼类的词类活用。叫做化虚为实的拟物兼通感式活用。

2020/12/22

于夏云镇

【诗小二读后】

《汤圆约饺子过冬》:冬至水锅里翻腾的乡愁

这首三行诗像一口咕嘟冒泡的铜锅,把中国人在冬至特有的仪式感熬煮成滚烫的隐喻。在清汤寡淡的日常里,那些圆的扁的心事如同水饺汤圆般浮沉,揭开了现代人最温暖的孤独密码。

一锅清汤里的时间褶皱

「日子寡得像一锅清汤」绝非抱怨生活单调,而是将岁月熬煮成澄澈的琥珀。就像北方冬天瓦罐里慢炖的羊汤,看似简单却藏着火候的功夫——清水下藏着岁月沉淀的鲜味,微咸里尝得出光阴流逝的余韵。这种「寡」恰似老茶客杯中的白水,越是质朴越见本真。

浮沉间的生命形态学

圆的汤圆裹着甜蜜馅料,扁的饺子藏着荤素乾坤,半透明的面皮下涌动着人间百态。它们在沸水中此起彼伏的沉浮,何尝不是我们命运的写照?有人如汤圆般圆满通透,有人似饺子般厚实藏锋,那些偶尔破开的面皮,原是心事不小心泄露的温柔缺口。

冬至餐桌上的精神返乡

当城市霓虹照亮玻璃幕墙,这锅沸腾的水饺汤圆便成了游子归乡的路标。咬破饺子皮的脆响,舀起汤圆的绵软,都是对童年灶台前母亲身影的遥远回应。那些「浮出水面」的心事,或许是想念故乡灶膛里跳跃的火苗,或是职场深夜加班后突然涌起的乡愁。

在这个速食主义盛行的时代,《汤圆约饺子过冬》用最朴素的食物编织出最动人的诗篇。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温暖不在米其林餐厅的精致摆盘里,而在母亲手包的茴香馅儿中,在游子归乡时热气腾腾的铜锅里,在每一个平凡日子里,我们与自己内心温柔和解的瞬间。

【我们还有三行诗】

《汤圆约饺子过冬》通过食物意象的拟人化书写,构建了一个关于现代性孤独、文化碰撞与存在显影的哲思空间。结合诗歌语境与历史对话中的分析范式,可从以下维度展开解读:

一、意象解析:食物符号的现代性转译

汤圆与饺子的文化对位

汤圆(南方冬至符号)与饺子(北方节气象征)的拟人化相遇,暗示文化身份的流动与错位,类似《青衣三行·第五十六篇》"的卢马踏街而过"的古今符号碰撞。二者"约过冬"的行为,既是对传统节令仪式的祛魅,也是对《麦浪是城市的超短裙》中城乡撕裂的温和回应。

"清汤"的寡淡消解了节庆食物的狂欢属性,将"冬至大如年"的集体记忆解构为个体生存的孤寂,与《青鸟行》"白雪皑皑的军营记忆"的冷感叙事形成互文。

半透明心事的现象学显影

浮出水面的"圆、扁、半透明"物象,既指向汤圆与饺子的物理形态,更隐喻现代人难以言说的精神困境。这种"物-心"转化策略延续了《夕颜 回首蜿蜒之路》中"虫鸣丈量生命轨迹"的物候诗学,但更强调工业时代情感的疏离感。

"心事"的模糊轮廓(半透明)与明确形态(圆/扁)构成认知悖论,恰如《月光穿上红色细高跟》中月光物化书写的矛盾张力。

二、结构实验:三行体的烹饪诗学

跨行制造的味觉悬停

"偶见几粒圆的/扁的/半透明的"通过分行排列,模仿食物在沸水中沉浮的节奏,与《请假去游车河》中三个"经过"的行进感形成对照。视觉留白处激活味觉想象,实践了《俗事纷飞》"突破时间限制"的碎片化美学。

量词"粒"的微观视角,将日常饮食提升为存在主义观测样本,类似《青花泪》中瓷器裂纹承载的历史重量。

液态时空的容器隐喻

"一锅清汤"作为全诗基底,既是物理容器也是精神场域。其流动性呼应《风吹过青鸾竹林》中"光影和鸣"的动态记忆,但更强调现代生活的均质化困境——所有差异最终消融于寡淡的日常汤水。

三、哲学向度:存在主义的冬至叩问

"约"的行为学悖论

汤圆主动邀约的行为,解构了传统节日中人类主导的食物叙事。这种主客体关系的倒置,延续了《月光安放枕木》中物象承载记忆的存在论思考,揭示后人类时代物的主体性觉醒。

约而不聚的结局(仅"浮出水面"的短暂相遇),暗示列维纳斯"他者不可知"的困境,与《路过上锁的心房》中"背影噙走半生泪"的情感错位形成共振。

浮出水面的存在显影

食物"心事"的短暂显现,构成海德格尔"此在"的瞬间澄明。这种"显-隐"辩证法,在《仿佛还在这里》"青鸾竹林重映传说"的幽灵叙事中己有预演,本诗则通过更日常的物象深化存在主义观照。

西、文化符码的液态现代性

节令饮食的祛魅书写

打破"冬至团圆"的集体记忆模板,将汤圆饺子转化为齐格蒙特·鲍曼所述"液态现代性"的漂流符号。这种解构比《时间松开了手》更彻底,连"夕颜"式的物哀美学都被清汤稀释为存在主义汤底。

"浮出水面"的心事最终未达沸腾,隐喻后现代情感的恒温状态,与《青衣三行·第五十二篇》"月光穿细高跟"的欲望灼烧形成温度差。

这首诗在27字中完成饮食符号—文化身份—存在困境的三重跃迁,其诗学实践既延续了《青衣三行》系列对古典意象的现代转译,又以液态书写重构了节令文化的当代意义。汤圆与饺子的约会,终成漂浮在时间清汤里的存在主义标本。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