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SANHANG
青衣SANHANG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青衣SANHANG > 第6章 青衣三行·第六篇丨普通话是我们的方言

第6章 青衣三行·第六篇丨普通话是我们的方言

加入书架
书名:
青衣SANHANG
作者:
青衣三行
本章字数:
6056
更新时间:
2025-03-04

普通话是我们的方言

——青衣三行·第六篇(2020-09-30)

秋风 按停鸟语

每片枫叶落地的回音都很中国

【郑国贤读诗】

作品凭以下西个亮点便可吸人眼球。

一、题目新颖。“普通话是我们的方言”以定义形式呈现诗题,显而易见,“我们”指中国人,对身居国外的中国人而言,“普通话”就是家乡话,而在外国人眼里,“中国话”就是“方言”。

当普通话慢慢成为我们的方言,大家会发现中国红的美可以很国际

二、词语出彩。“中国”词性活用。“秋风”一词多义,明指季节之风,暗指外交风云。

三、意蕴深刻。本应百家争鸣的时代,霸道的“秋风”却把域外的“鸟语”强势“按停”。“每片枫叶落地”,隐含祖国召唤游子“落叶归根”,回归祖国的怀抱,英雄必有用武之地,在中国,是人才都会“红”起来。

当普通话慢慢成为我们的方言,大家会发现中国红的美可以很国际

西、应时而生。弘扬正能量,唤醒爱国心,颇具现实意义。

2020.09.30

【秦淮情怀简评】

普通话的推广,以利社会交际。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国际社会中,普通话是使用人数最多、最能彰显文明传承、最代表民族精神标识的一种方言。随着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大国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推进、国防事业不断巩固,我们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可以对国际事务和事件制定标准和规则,可以依照自己的利益,对国际事务和事件进行裁决。我想,这才是诗题最想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秋风按停鸟语”。佳句开局,集隐喻、移就、双关多种辞格于一体,使诗语陌生化。这样不仅新颖别致,且更准确精炼,生动而富有文采。同时,还能激发读者的参与意识,调动读者的思考力,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之沉浸在"再创造"的审美享受中。意象“秋风”,在这里气韵沉雄,代表最具有感彩,压倒一切的自然力量,是天定的,所以是正义的。“鸟语”双关,有鲁迅文章中那种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气概。尤其近年来,以特朗普、蓬佩奥之流,搞什么所谓的“美国优先”,针对我国香港台湾南海地区、疫情赔款、高科技供应链等一系列问题,大放厥词,这些给我们看来,全是“鸟语”。

“每片枫叶落地的回音都很中国红”。多数枫叶有五个大角,形似人的手掌,合起来就是拳头,隐喻运用娴熟巧妙。“中国红”近似绛红,是红色色系中的一种。红色本身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中国红”在这里己经双关,再把“红”字断句,另分一行,使“中国”,名词形容词化,整句又由听觉转移到视觉,给人想象对“鸟语”一种有力的回击,将影响和震撼,世界与历史。

中国话,很优美,但更有力;中国红,很喜庆,但更有神!

【诗小二读后】

这篇短诗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普通话的热爱与自豪之情。秋风按停鸟语,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而枫叶落地的回音,象征着普通话在中国大地上的回响,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韵味。“红”字则给人以热烈、喜庆之感,进一步强化了对普通话的赞美之情。

普通话作为现代标准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连接各地人民情感与文化的纽带。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普通话也具有独特的音韵之美,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还有三行诗】

这首诗虽仅有寥寥数语,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与深厚的情感,为读者带来了独特而意味深长的阅读体验。

诗的开篇 “秋风 按停鸟语”,以一种新奇且极具画面感的表达,将秋风拟人化,赋予其掌控自然的力量,它仿若拥有神奇的指挥棒,能让叽叽喳喳的鸟儿瞬间安静下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能亲眼目睹秋风掠过,世界逐渐归于宁静的瞬间。这一静场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让读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后续的意象上。

“每片枫叶落地的回音都很中国” 是全诗的核心语句,极具诗意与张力。“枫叶” 是极具代表性的秋日意象,它的红与飘零,在中国文化里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作者在这里将枫叶落地时产生的 “回音” 与 “中国” 相连,“回音” 一词,赋予了这一动态画面以声音的维度,仿佛每一片枫叶飘落都带着历史的回响、文化的传承。而 “很中国” 这种简洁却有力的表述,将抽象的国家概念具象化到枫叶落地的瞬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自然万物都深深烙印着民族文化的印记,体现出作者对中国文化深深的认同与归属感。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诗意描绘,更是对民族精神与文化根源的深情礼赞。

最后一个 “红” 字,简洁而震撼。它既呼应了前文的 “枫叶”,首观呈现出枫叶鲜明的色彩,又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着热情、活力、喜庆,是中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颜色,如春节的红对联、喜庆的红喜字等。在这里,“红” 字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以一种强烈的视觉色彩冲击,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祖国炽热的情感,是对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高度凝练与升华。

而标题 “普通话是我们的方言”,初看令人费解,细品之下,却意味深长。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象征着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将其称作 “方言”,打破了常规认知,强调普通话己成为人们生活中最自然、最亲切的交流工具,如同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方言一般,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它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象征着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统一与传承,为全诗增添了一层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深度。

整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将自然意象与文化情感紧密相连,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文字,唤起读者对祖国、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展现出诗人对中国文化独特的感知与细腻的情感表达。

【遇见诗】

这首作品以秋风、枫叶为意象,通过“按停鸟语”与“回音都很中国”的表述,巧妙地描绘了普通话推广对方言的影响。诗中,“红”字独立成句,既指枫叶之色,又隐喻中国的文化象征,简洁而富有深意。整体而言,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语言统一与文化认同的深刻思考。

1. 声音政治的隐喻重构

"秋风按停鸟语"以暴力性动词"按停"解构传统田园意象,暗示语言统一工程对多元声音的规训。但"鸟语"既指自然天籁,亦暗喻方言生态,秋风作为国家意志的象征,在压制与重构中形成新的声景秩序。

2. 听觉殖民到视觉图腾的转化

枫叶落地的"回音"被赋予国族属性,揭示自然声响如何被意识形态编码。当听觉经验被"中国"定语收编后,末句孤悬的"红"字完成感官转换,使枫叶的物理红升华为文化图腾,红色既是枫叶本体,又是国旗、革命、节日等集体记忆的视觉爆破。

3. 时空压缩的修辞术

"回音"作为声波延时现象,在此被空间化为民族认同的即时共振。枫叶飘落的时间过程凝固为空间化的"中国"标识,实现从自然时序到文化共时的暴力缝合,暴露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时空经验的改写机制。

4. 标题的悖论张力

"普通话是我们的方言"构成语义悖论,官方语言对地方话语的覆盖被重述为共同体的新母语创造。这种修辞暴力恰与诗中秋风压制鸟语形成镜像,揭示语言政治中压抑与生产并存的辩证性。

该诗在10字内完成意识形态自然化的美学转换,将语言治理的复杂性编码在季节更替的微观叙事中,最终在红色图腾的眩晕中达成文化认同的共谋。这种写作策略既是对主流话语的诗意附庸,亦暴露出后现代语境中个体声音的修辞困境。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