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SANHANG
青衣SANHANG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青衣SANHANG > 第26章 青衣三行·第二十六篇丨时光带走了什么

第26章 青衣三行·第二十六篇丨时光带走了什么

加入书架
书名:
青衣SANHANG
作者:
青衣三行
本章字数:
2576
更新时间:
2025-03-06

时光带走了什么

——青衣三行·第二十六篇(2020-10-20)

屋前的老槐树

倒了 燃成最后那柱炊烟

回望 眼中仅余一尾花白的月光

【江小舟简评】

衣衣以问号为题——答:因为屋前的老槐树 /倒了 燃成最后那柱炊烟(用物喻人以景叙事)花白的月光如鱼又似白发。

【茶余饭后】

初见便被诗题所吸引,也好奇时光究竟带走了什么,想必远远不止那棵留守己久的老槐树,那缕远远升起的炊烟,那尾在眼中泛光的白月......那会是一条人烟稀少的村落,从前并非这个样子,我想那儿也曾热闹过;那会是一个回不去的故乡,其实也不是无法归去,而是故人己远,身在江湖,心在流浪,害怕归乡无处落脚,漂泊又甚是想念,于是想想都是泪,留下的尽是些回忆。

【秦淮情怀简评】

衣衣平时的微诗,给人有金柳般飘逸、青荇般缠绵、星辉般夺目、笙箫般惆怅之感。歌唱明星永远用一个腔调唱歌,诗歌不行。这首诗,她不是停留于对外在的描摹,而是利用其独特的透视眸光,透明诗语,写出透彻的人生感悟。质感深沉、内蕴厚重,在她的诗歌中难得一见。

诘问式虚拟语气作为诗题,诗文本必以“实”取。这“实”,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余光中说过:“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本人认为,意境可以是一个意象,也可以是多个意象的组合。诗歌创作,焦点应是意象选择得巧妙,意象之间组合自然。既是意与象俱的意象构造过程,更是思与境谐的意境营造过程。“从写作的具体实践来看。一般诗歌的写作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先有情思,然后借物巧言之,谓之情思的物态化;另一种是诗人眼中先见某物,然后托物言志,谓之物象的情思化。”(引用)衣衣选择了“老槐树”“炊烟”“白月光”三个意象,进行组合,透剔高妙,功夫到家。真正做到了物我交融,心物两契。

“屋前的老槐树”意象陈旧,但寓意立新。古诗词中,槐树寓意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槐树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所以它的寓意是吉祥;第二种:槐树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神树,所以它的寓意是崇拜和保佑平安之意。在这里,皆因其历经风雨、坚守故土的品质;其高大魁梧、只可仰视的形象;其枝繁叶茂、庇佑后代的精神,而拟人为老父亲、老伯伯、老爷爷。

第二个意象,即“炊烟”,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伟大的母性。炊烟是暗香的钟声,是爱的呼唤,是世间的温情。老伴倒下,也要像柴火一样,给一辈子唯一的爱人最后一次握手、拥抱,放进灶膛(胸膛、怀里)里燃尽,化作“炊烟”(暗喻青烟),道别。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第三个意象“花白的月光”,暗喻孤寂妻子“可怜双鬓白”[宋] (陈克——谒金门·春寂寂)。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是幸福的,留下白发上的月光,那是时间流逝的痕迹,那是岁月侵蚀的沧桑。“回望”表明了老夫的不舍与不忍。白发上的月光,让我们也读懂了从容,读懂了生命匆履的感动。末句紧扣诗题,做了一个寓意深远的回答。

此诗以平淡语句,写日常平淡事,但凭着诗人的情怀和敏感,写得含蓄蕴藉,富有情韵。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