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当他见到秦淮茹提着一条大鱼,据说有老板开出高价都未能买下时,他对母亲的决策愈发产生了动摇。
...
“淮茹,你做的菜真的太棒了!”
“这条鱼经过你的烹饪真是人间美味啊!”
听到这话,秦淮茹内心甜蜜至极,用筷子挑出一片鱼腹部最鲜嫩的肉喂给了李子民。
看到爱人如此投心投意的表现,李子民更是心满意足。
男人应该懂得如何夸奖妻子,越赞美她们就会越尽心照顾自已。
得益于这段关系带来的正面反馈,李子民似乎获得了一种新的烹饪技能,尽管今日所煎之鱼还欠火候。
有几个地方都糊成一团了。
然而,他有所言吗?
没有。
李子民不断地激励秦淮茹,希望她的表现越来越好,并决心亲自上阵,展示他的烹饪技巧,让秦淮茹品味他的成果。
之后,时不时地秀一手,又如何?
李子民打算悠闲地享受接下来二十余年的时光,做一个无忧无虑的闲人该有多美妙。
“哥,你为什么要拿贾家的鞋子啊?”
“改天我去买些针线、鞋垫,这些东西我也行。”
李子民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原来秦淮茹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此时,李子民望着秦淮茹那双美丽的眼睛,深情地说:“亲手制鞋多伤手,我怎舍得你如此辛苦......”
一番温柔的话,令秦淮茹心中感动不已。
李子民尝了秦淮茹夹的一块鱼肉,哎,将她哄得高兴才行。
如此,才能在时代中过得如鱼得水。
秦淮茹在听李子民讲述鞋子的故事时,心情格外舒畅。
对于贾家,她心中满是厌恶。
当年刚踏入四合院,贾家母子所说的话和所行之事,让她铭记在心。
随着时间流逝,她也渐渐与院子里的阿姨们打成一片。
自然地,对贾家的情况也有了一些了解,她内心暗暗庆幸当时那场小小的计策。
正是这一手,让她得到了与李子民共度的机会。
吃饱喝足后,李子民到胡同里逛了一圈。
而秦淮茹见到鱼骨上还残留着些许肉渣,便捡起来。
经过油炸的鱼骨变得松脆,秦淮茹尝试着吃了一口,味道相当不错。
于是开始细细品味鱼鳍的美味。
“哎哟,秦淮茹!”
“李子民真是个捣蛋鬼,自已吃了那么多好东西,竟然只留这些给你?”
恰逢阎大妈来找秦淮茹借盐,目睹了眼前的一幕。
看着秦淮茹吃的这点东西,瞬间为她感到不公!一条大鱼,李子民竟是一片肉都没剩下给她。
虽然她的男人有时候精打细算,但他对家庭的付出确实是出于关心家人考虑。
只要是好吃的东西,他总是先紧着家人享用。
不像李子民这样做。
秦淮茹真是个难得的好妻子!
勤劳、美丽、懂礼节且不背后论他人。
李子民实在是不懂爱惜啊!
秦淮茹面露疑惑地回应:“阎大妈,你是误会了。”
“我已经吃了很多肉,这鱼骨油炸过后,特别好吃。”
尽管秦淮茹解释,阎大妈还是不愿相信她说的话。
两家人相邻而居,她可是多次见李子民霸占了所有的美食。
事实上,阎大妈误解了李子民。
秦淮茹非常节俭,总想着将最好的留给李子民。
为此,李子民也曾多次向她提出过意见。
阎大妈拿了盐后,气呼呼地离开了。
秦淮茹不明白为什么她会这样。
殊不知,
她的身上带着一种特殊的气质,使人感觉她仿佛常受委屈,惹人生怜。
正当李子民走出四合院时,
只见蔡全无偿驾着一辆载有何大清的三轮车归来。
“李子民!”
何大清新买的三轮车令他兴高采烈,
毕竟,他是四合院中第一个拥有三轮车的人呢。
李子民看着哥俩风尘仆仆的样子,心中好奇他们究竟从哪里弄到了这辆车。
车身某些部分的油漆已经脱落。
何大清买车的事迅速传遍了整个院子,
大家都蜂拥而出,围观新奇之物。
“爸爸,我想试试看!”
傻柱拉着妹妹雨水中走到三轮车前,眼里闪着光芒。
他曾经尝试过乘坐李子民的“速度之王”,也想要试一试骑行,比较一下他和李子民的技术。
“爸爸,我也要试试!”
雨水中也嚷了起来。
“嘿,何大厨。你们家人要用三轮车吗?”
“是我弟弟需要三轮车,这是我给他买的。毕竟我是名厨师,手艺自然要有所体现,不会白白荒废的。”
何大清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蔡全无正在保养他的三轮车,为链条上了些润滑油。
现在,他不仅有了自已的家,还拥有了属于自已的三轮车,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希望。
“别闹了,我俩还没吃饭呢。”
“给我们弄点东西吃怎么样?”
傻柱还挺机灵的,他深知父亲这几天因为被揍的事情心存怨气,寻找报复的机会。
傻柱连连应允。
何大清略显遗憾,没拿秤。
李子民看准时机提议骑三轮车玩一圈,何大清便答应了。
“傻柱,想不想到街上逛逛?”
傻柱拉着雨伞,不停地往后退。
他对李子民骑三轮车有些惧怕。
别人的三轮车是为赚钱服务,而李子民的三轮车简直是玩命工具!
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下,李子民疾驰而去,骑着三轮车在小巷子里转了起来。
何大清与蔡全无啃着玉米面窝头,一边喝稀粥一边谈论着未来的计划。
这时,秦淮茹匆匆赶来。
“蔡大哥,子民载到顾客了!”
“顾客就在院子门口,你赶快去看看!”
到底什么样的客人让李子民叫他们过来接应?
两人急匆匆地赶向院子门外。
只见三轮车上坐着一个不停催促的客人。
李子民见到蔡全无,悄悄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让他快点送这位顾客去火车站。
朴实的蔡全无一口将剩下的半个窝头咬下,然后蹬车飞驰。
“李子民,怎么回事呀?”
“只是出去散了个步,竟然拉了个客人回来?”
面对何大清的笑容和明知故问的眼神,李子民解释道:“回去的路上遇到了一位赶火车的人。”
“那人是从四九城来天津的,票可是花了八块五买的。”
“原本两毛的车费,我已经谈成五毛了。”
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