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子扶苏神色郑重地说出自己的第三个想法。】
【而秦王嬴政同样也没有丝毫的犹豫,点头道:“此亦为应有之理!”】
【靖灵殿他都同意了,自然也就不再差一座英灵纪念碑了。】
【而且在他看来,英灵纪念碑的作用,同样也不逊色于靖灵殿。】
【可以说靖灵殿与英灵碑一旦建成,再加上秦国的军功爵制度,他敢说天下诸国,将再无秦国一合之敌。】
【同时,在这一刻,秦王嬴政也是明白了为什么太子扶苏一再强调,秦国对于士卒缺少了一点仁爱关怀,需要额外给予那些士卒一份荣誉。】
【现在看来,这一份仁爱关怀与荣誉确实非常重要!】
【对于秦国而言,堪称不亚于军功爵制度!】.
第四十八章:颓丧的张良,激动憧憬的秦国将士,羡慕嫉妒的六国贵族【求首订,求全订】
“此后,秦人不畏死也!”
张良看着天幕上的太子扶苏连续提出的大秦勋章、靖灵殿、英灵碑,忍不住怅然长叹。
在这个事死如事生同等重要,甚至于视死比生更加重要的时代。
他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子嗣后代的延续、传承?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死之后香火不绝,有后人祭祀自己。
因为如果没有子孙后代祭祀自己的话,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死后变成孤魂野鬼,漂游空荡无所依凭.
而现在太子扶苏提出的靖灵殿、英灵碑,则是可以说完美地解决了秦国士卒的死后问题。
如果他们不幸战死,那么他们的名字就会被镌刻到当地英灵纪念碑之中。
此后与国同休,与国同祀,与国同不朽!
大秦国君、文武群臣、王室宗亲、各地官吏、天下黔首,每年都会固定地祭祀他们。
说实话,这种祭祀可比他们的子孙后代的祭祀还要靠谱得多。
毕竟他们的子孙后代,谁知道传承到哪一代就忽然绝嗣断代了。
就算没有绝嗣断代,待到传承过了七、八代人之后,又还有哪个子孙后代真正记得自己?
没有的!
除非你创下了什么值得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为之骄傲的功绩,那么在代代子孙的口口相传中,你才会一直被记得。
不然如果你只是众多先祖之中,普普通通的某一个先祖,又或者是顶多有一点小成就的某一个先祖。
那么七、八代人之后,你也只不过是子孙后代众多先祖符号中的某一个。
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忘了祭祀你也是很正常的。
而靖灵殿的祭祀以及英灵碑的镌名则不同。
只要秦国不亡,那么镌刻姓名在英灵碑上的你,就肯定每年都能够享受到一份来自于秦国上下所有人一起祭祀的宏伟香火!
记住,是秦国上下所有人!
如果单以现在秦国老秦人的数量来论的话,那么这也是一个数百万人集体在同一天一起进行的宏伟祭祀!
如果算上臣服了秦国的六国百姓数量来论的话,那么这更是一个两、三千万人共同在同一天一起进行的,极其恢宏壮阔的祭祀!
单单是想想那样宏伟壮阔、气势磅礴、恢弘盛大的祭祀场面,张良就忍不住感到有些眩晕。
至少这么匪夷所思的祭祀场景,他别说看过了,就连晚上做梦的时候,他都不敢如此想象。
而这难道不比自己家族子孙后代,全部加起来也不超过百八十个人的祭祀强?
那可强太多、太多了!
说是萤火之光与大日争辉,那都算是抬举了他们自己家族子孙后代的祭祀。
国家祭祀与家族祭祀,这两者之间如果让张良选择的话,那么张良拿脚来选都会选择前者!
不过前提国家祭祀的这个国家,是他的故国韩国,而不是秦国。
而他自己都有如此想法,那就更加不用说其他秦国将士了。
在张良看来,一旦靖灵殿与英灵碑建成,那么秦国将士悍不畏死,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情。
甚至说不定一些没有子嗣后代的,年老的秦国士卒。
为了能够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他们当地的英灵碑上,做到与国同休、与国同祀、与国同不朽,直接在战场上做出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寻.〃 死”举动也不是不可能的。
毕竟对于那些没有子嗣后代的,年老的秦国士卒而言。
即便是活着走下战场,他们所能够得到的,最多也就是一定的补偿金,以及相关的大秦勋章罢了。
这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意义不是很大。
等他们死了之后,他们依然无人祭祀,依然是个孤魂野鬼。
既然如此,为何不以英烈的身份死在战场上,将自己的姓名镌刻在英灵碑上?
这样往后每年秦国上下都会祭祀他们,而他们也不会是一个没有香火祭祀的孤魂野鬼!
这样的买卖,对于那些没有子嗣后代的,年老的秦国士卒而言,可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