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水呷了口水,看着弹幕上那些义愤填膺的评论,嘴角微微上扬,继续说道:“家人们,这嘉靖朝的倭寇啊,还真不是一句‘日本人坏’就能简单概括的。”
“我之前说了,里头有真倭,但更多的是咱们自己人。这些人,为啥放着好好的大明百姓不当,非要去当那刀口舔血的海盗,还勾结外人?”
“根子,还是出在那个‘海禁’上!”王三水一字一顿,加重了语气。
“太祖皇帝当年设海禁,初衷是好的,为了防倭寇,为了边疆安宁。可是啊,任何政策,它都得与时俱进,都得看具体执行。到了嘉靖那会儿,这海禁,己经变了味儿了!”
“你想想,东南沿海,靠海吃海的老百姓有多少?你不让他们出海贸易,不让他们捕鱼,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路!朝廷又不给他们别的活路,赋税还一年比一年重,地方官再层层盘剥,这日子还怎么过?”
“活不下去了,人就容易走极端。一开始可能是偷偷摸摸搞点走私,后来胆子大了,发现首接抢来得更快,反正官府也奈何不了他们。于是,一些亡命徒,一些破产的商人、渔民,就跟那些日本浪人、武士勾搭上了。”
“这里头,就出了不少大海商兼大海盗头子,比如大名鼎鼎的汪首。汪首这个人,复杂得很,你说他是汉奸吧,他也曾想招安,想开海贸易。你说他是忠臣吧,他又确实带着倭寇劫掠沿海,手上沾满了同胞的鲜血。”
“所以啊,这倭寇问题,它就像一个脓包,外头看着是倭寇作乱,可里头烂掉的,是大明朝自己的肉!是海禁政策的僵化,是朝廷的腐败,是民生的凋敝,共同催生了这个怪物!”
王三水叹了口气:“如果当时朝廷能及时调整政策,给沿海百姓一条活路,疏导民间的贸易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堵,一味地禁,这倭寇之乱,还会闹得那么凶吗?戚继光将军,还需要那么辛苦,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吗?”
“说到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海上的贸易,你堵得了一时,堵不了一世。堵死了正路,邪路就自然而然地冒出来了。这倭寇,有多少是被逼出来的?”
坤宁宫内,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朱元璋的脸色,己经不能用难看来形容,那是一种混杂着震怒、痛心、还有几分茫然的复杂神情。
海禁!
他亲手制定的国策!
他清晰地记得,当初为了禁绝那些屡屡骚扰沿海的日本海盗,为了大明海疆的安宁,他力排众议,颁布了严厉的海禁令。在他看来,这是釜底抽薪之策,断了倭寇的贸易之源,他们自然就消停了。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数百年后,他引以为傲的国策,竟然成了滋生更大祸患的温床!
“逼出来的……”朱元璋喃喃自语,声音沙哑。
那些在光幕中被仙人提及的,勾结倭寇的中国人,那些被后世唾骂的“汉奸”,难道其中真有被这该死的海禁逼到绝路的可怜人?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朱元璋,岂非也成了这滔天罪孽的始作俑者之一?
这个念头如同毒蛇一般噬咬着他的内心,让他坐立不安。
他猛地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拳头紧握,骨节发白。
“父皇,”朱标见状,上前一步,低声道:“仙人之言,或有其理,但历朝历代,禁海与开海,皆有利弊。太祖之初衷,亦是为了国家稳固。”
“初衷?”朱元璋猛地停下脚步,双目赤红地盯着朱标,“咱的初衷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不是让他们活不下去,去当海盗,去勾结外人,反过来残害咱大明的子民!”
他指着那己经暗淡下去的光幕方向,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咱的江山,咱的百姓,若是因咱一道政令而受此荼毒,那咱这个皇帝,当得还有什么意思?!”
这一刻,他心中那份建立不世功业的骄傲,被狠狠地撕开了一道口子,露出了血淋淋的现实。
朱标心中一颤,他从未见过父皇如此失态,如此……痛苦。
“父皇,事情尚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朱标急忙道,“仙人所言,乃是嘉靖朝之事。我大明如今初立,尚有时间去纠正,去改变。”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标儿说得对,现在不是自怨自艾的时候。
他看向朱标,眼神锐利:“标儿,你即刻派人,去查!给咱仔仔细细地查!我大明立国以来,沿海各地,因海禁而引发的民乱、走私、勾结外寇之事,有多少!那些地方官,是如何执行海禁的!有没有阳奉阴违,有没有借机盘剥百姓!”
“还有,历朝历代,关于海禁与通商的利弊得失,给咱把相关的典籍都找出来!咱要亲自看看!”
朱元璋的声音斩钉截铁。
他要知道,这海禁,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如果这道他亲手制定的国策,真的己经成了祸国殃民的根源,那他不介意,亲手将它废除!
“儿臣遵旨!”朱标躬身应道,心中却是波涛汹涌。
父皇这是……动了要改变祖制的念头了?
这可比之前惩治严嵩后人,罢黜胡惟庸,影响要深远得多!
一旦开海,必然会触动无数人的利益,朝堂之上,定会掀起轩然大波。
但朱标也明白,父皇一旦下定决心,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他只希望,这仙人的出现,这未来的预警,能真正让大明,避开那些可怖的劫难。
朱元璋重新坐回龙椅,目光投向殿外,仿佛能穿透宫墙,看到那波涛汹涌的大海。
“倭寇……海禁……”他低声念叨着,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或许,他真的错了。
错在只看到了海上的威胁,却忽略了大海所能带来的无尽财富与机遇。
错在以为一纸禁令,便能高枕无忧,却不知断了百姓的生路,便是将他们推向了朝廷的对立面。
“若开海通商,国库充裕,民生富足,何愁倭寇不靖?何愁军备不强?”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成形。
这念头,如同燎原的星火,一旦燃起,便再难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