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大明,老朱连夜打赏
天幕:剧透大明,老朱连夜打赏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天幕:剧透大明,老朱连夜打赏 > 第62章 千万玉佩吓煞人

第62章 千万玉佩吓煞人

加入书架
书名:
天幕:剧透大明,老朱连夜打赏
作者:
走走停停又一春
本章字数:
5422
更新时间:
2025-06-03

王三水揣着那块玉珏,心里七上八下的。

他打听清楚了,周末在市文化宫,有个叫“泰山鉴宝”的栏目搞海选,说是专家免费给瞧。

死马当活马医,他决定去碰碰运气。

周六一大早,王三水挤着公交车到了文化宫。

好家伙,人山人海,跟赶集似的。

他顺着指示牌,好不容易才摸到“泰山鉴宝”的活动现场,一个临时搭建的棚子,里面摆着几张桌子,坐着几位所谓的“专家”。

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一阵不小的争吵声。

“你这叫什么眼力?你再给我仔细看看这釉色!这开片!这明明是宋代的官窑!”一个脖子涨得通红的中年男人,指着桌上的一个瓷瓶,唾沫横飞。

他对面坐着一位戴眼镜,瞧着文质彬彬的中年鉴宝老师,脸上挂着职业性的微笑,慢条斯理地说道:“这位先生,您别激动。从胎质、釉光和器型来看,这件东西,确实是新的,纯新的仿品。”

“放屁!你什么都不懂!还敢坐在这儿骗人!我要投诉你们!”那男人暴跳如雷。

王三水缩了缩脖子,心想这鉴宝的水也太深了,别自己的玉也是个不值钱的玩意儿,再惹一身骚。

等那场闹剧好不容易平息,男人气呼呼地抱着他的“官窑”走了,王三水才捏着兜里的玉珏,有些忐忑地走到那位儒雅的中年老师面前。

桌上的名牌写着:樊海洋。

“樊…樊老师,您好,麻烦您给看看这件。”王三水小心翼翼地从兜里掏出那块玉珏,递了过去。

樊海洋接过玉珏,习惯性地扶了扶眼镜。

他起初只是随意地扫了一眼,可就是这一眼,他脸上的表情瞬间就变了,那职业性的微笑僵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惊。

他拿起桌上的放大镜,对着玉珏翻来覆去,仔仔细细地看了半天,甚至还凑到鼻子下闻了闻。

王三水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大气都不敢出。

“嘶——”樊海洋倒吸一口凉气,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王三水:“小兄弟,这……这是个好东西啊!”

他声音都有些发颤。

“来来来,小兄弟,我给你好好说说。”樊海洋示意王三水坐下,“这件玉器,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应该是明代的物件,而且,绝对是大户人家,甚至是宫里出来的东西!”

王三水脑子“嗡”的一下,有点懵。

明代的?宫里的?

“您…您再仔细看看?”王三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错不了!”樊海洋斩钉截铁地说,“你看看这玉质,是上好的和田白玉,油润细腻。再看这雕工,线条流畅,技法娴熟,尤其是这龙纹,威猛霸气,栩栩如生,这可不是一般工匠能雕出来的。”

“还有这沁色,”樊海洋指着玉珏上几处淡淡的黄褐色,“自然古旧,入骨三分,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做旧可做不出这种效果。整体包浆醇厚,光气内敛,一看就是常年被人盘玩佩戴的。”

王三水听得云里雾里,但“好东西”三个字他是听明白了。

他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地问道:“那…那樊老师,这玩意儿…它大概能值多少钱啊?”

樊海洋沉吟了一下,伸出一个巴掌,然后又加了一个巴掌。

王三水没看懂。

樊海洋郑重其事地说道:“小兄弟,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这块玉珏,保守估计,也得在一千万以上!”

“一…一千万?!”王三水感觉自己的小心脏差点没从嗓子眼里跳出来,腿肚子都开始打颤。

他做梦都没想到,徐妙云随手“换”给他的这块玉,竟然是这么个天文数字!

“对,一千万只是起步价。”

樊海洋肯定地点点头,“这玉的材质、工艺、品相、年代,都是顶级的,而且这种皇家气派的龙纹玉珏,存世量极少,非常有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你看看这沁色,多漂亮!选料、做工,无一不是登峰造极!”

王三水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

他赶紧从樊海洋手里接过玉珏,紧紧攥在手心,手心里全是汗。

“谢谢…谢谢樊老师!”他声音都有些变调了。

“不客气,能见到这样的宝贝,也是我的荣幸。”

樊海洋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小兄弟,你这玉珏来路可正?有没有兴趣上我们节目,给大家展示一下?这可是个大漏啊!”

“不不不!不用了!”王三水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一口回绝。

开玩笑,一千万的东西,上电视?他可不想被人惦记上。财不外露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他连声道谢,胡乱塞了句“家里祖传的”,便慌慌张张地收好玉珏,逃也似的离开了文化宫。

一路回到出租屋,王三水把门反锁了好几道,还是觉得不安全。

他把玉珏拿出来,放在桌上,看着那温润的光泽,只觉得烫手。

一千万啊!

他得赶紧找到徐妙云,把这玉还给她!这玩意儿太贵重了,他可担不起。

可问题是,上哪儿去找她呢?

与此同时,紫禁城,暖阁内。

朱元璋靠在椅背上,双目微阖,眉头却紧紧锁着。

徐妙云带来的那块“平板”,以及其中记载的那些关于大明未来的“史料”,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扬州三屠,嘉定十日,江阴八十一日……那些血淋淋的字眼,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他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难道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遭遇那样的奇耻大辱,让他的百姓遭受那样的荼毒?

“父皇,您己经看了一天了,歇歇吧。”朱标在一旁轻声劝道,眼中满是担忧。

他知道,这些未来的景象,对父皇的冲击太大了。

朱元璋缓缓睁开眼,眸子里布满了血丝:“标儿,你说,咱这大明,难道真的会走到那一步?”

声音中带着深深的疲惫和不甘。

“父皇,天命靡常,未来之事,变数良多。”朱标宽慰道,“既然我们己经预知了这些,便可以早做防范,趋吉避凶。徐姑娘带来的,不仅仅是灾祸的预示,更是警醒我们的良方。”

这时,马皇后端着一碗参汤走了进来,看到朱元璋憔悴的神色,也是心疼不己。

她将参汤放在桌上,柔声道:“陛下,标儿说的是。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事情也要一件一件地做。您现在一下子想把几百年后的事情都给解决了,那不是把自己给累垮了吗?”

朱元璋哼了一声,嘴上却有些松动:“咱这不是着急吗?咱怕咱一闭眼,这些不肖子孙就把咱的江山给败光了!”

马皇后嗔了他一眼:“陛下春秋鼎盛,说这些丧气话做什么。依臣妾看,当务之急,还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那仙人,哦不,那后生王三水不是也说了吗?嘉靖朝的弊病,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朱元璋默然不语,端起参汤喝了一口。

马皇后的话,让他纷乱的思绪渐渐清晰起来。

是啊,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大明的衰败,并非一朝一夕。

他必须从根源上入手,一点一点地为大明这艘巨轮修正航向。

“标儿,”朱元璋放下汤碗,神色变得坚定起来,“内阁之事,不能再拖了!必须尽快组建起来,将权力分散,互相制衡,绝不能再让一个胡惟庸,或者将来的什么严嵩,一手遮天!”

先稳住朝堂,再图其他。

这是他目前能想到的,最稳妥,也最迫切的一步。

朱标心中一凛,躬身道:“儿臣明白,儿臣会即刻督办此事!”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里,是大明的万里江山。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