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正躬身快步入内,身后跟着两名捧着文牍的太医,三人脸上皆带着难以名状的神色,既有几分如释重负,又夹杂着浓重的忧虑与一丝丝的兴奋。
“臣等参见陛下,太子殿下。”刘守正声音有些沙哑,显然也是一夜未曾合眼。
“免礼平身。”朱元璋的声音透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急切,“仙人所言之‘人痘接种’,试行得如何了?”
殿内空气仿佛在这一瞬间凝固,连烛火的跳动都显得格外清晰。
刘守正深吸了一口气,从身后太医手中接过一份文牍,双手呈上:“启禀陛下,臣等遵照圣谕,并得妙云郡主从旁指点,选取了三名身强体壮的死囚,于昨日午时,依仙人所述之法,取痘痂研磨稀释,分别刺入其臂。”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其中一人,于今晨子时开始发热,体温略高,臂上接种之处,微微红肿,起了数颗细小痘疱,然精神尚可,饮食如常。”
“哦?”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而过,追问道,“那痘疱,与寻常豆疾之疱,可有不同?”
“回陛下,据当值医官细察,此痘疱形小而疏,不似寻常豆疾那般密集凶险。病人自述,除却有些许发热乏力,并无太多痛苦。”刘守正答道。
朱标听到此处,心中稍宽,能饮食如常,便是好兆头。
“另外两人呢?”朱元璋沉声再问。
刘守正的脸色微微一变:“另一人,亦于今晨发热,但热势较猛,接种处红肿更甚,痘疱虽也稀疏,却略显浑浊,病人时有烦躁之语,食欲不振。”
朱元璋的眉头重新锁紧。
马皇后在旁听着,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还有一人,”刘守正的声音又低了几分,“至今晨,尚未有任何发热或出痘迹象,与常人无异。”
殿内一时沉默。
这结果,喜忧参半。一人似乎验证了“仙人”所言的“轻微天花”,一人却症状较重,另一人则全无反应。
“仙人曾言,此法人各不同,或有风险。”朱标轻声提醒,试图缓解父皇的焦虑。
朱元璋面色沉凝,在殿中缓缓踱步。
“徐家丫头呢?她如何说?”他突然问道。
刘守正忙道:“郡主昨夜便守在太医院,亲自督导隔离病房的布置,查验药材,对痘苗的选取与稀释,亦是反复叮嘱,极为审慎。今晨听闻三名死囚反应各异,她认为,那发热轻微者,或己应验仙人之言。至于症状较重者,需严密看护,辨其体质,随时调整方药。而那全无反应之人,亦不可掉以轻心,需继续观察,不排除是体质特异,或是痘苗剂量不足之故。”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郡主还说,仙人所言隔离消毒之法,至关重要。太医院己按其法,对所有接触过病患及痘苗的医官、内侍,皆行了严格的沐浴更衣,所用器物,也全部高温蒸煮。病房更是每日用艾草、苍术熏蒸,保持通风。”
朱元璋听着,脸上的线条略微柔和了些许。这个徐妙云,倒确有几分条理与担当。
“传朕旨意,”朱元璋停下脚步,声音斩钉截铁,“对那发热轻微的死囚,继续按仙人之法及徐丫头的意见照料,严密观察。对那症状较重者,太医院务必全力救治,不可有失!至于那全无反应之人,继续观察,若三日内仍无变化,可再行接种一次,剂量酌情加重!”
“臣等遵旨!”刘守正等人心中一凛,齐声应道。
“此事,关乎国本,关乎咱大明未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不容抗拒的威严,“若能验证仙法有效,尔等皆是大功臣!”
“臣等惶恐,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待刘守正等人退下,朱元璋才长长吁出一口气,眉宇间的疲惫之色更浓。
“标儿,此事千头万绪,还需你与徐家丫头多费心了。”
朱标躬身:“儿臣理当如此。只是,父皇,这‘人痘接种’之法,毕竟风险难测。雄英年幼,即便此法对死囚有效,用在皇孙身上,是否还需更加审慎?”
朱元璋何尝不知其中风险。他沉吟道:“朕明白你的顾虑。待那轻症死囚完全康复,且确认其体内己生抗御豆疾之力,再做定夺不迟。但各项准备,却刻不容缓。”
父子二人又将话题转回了“内阁”的构建。
“父皇,方才您提到大学士的人选,需从翰林院中择选品行端正、学识渊博且有实干之才者。”朱标思索着开口,“儿臣以为,翰林院学士虽多饱学之士,但于政务历练,或有不足。是否可将范围稍扩,于六部之中,亦可挑选有潜质的官员,入阁办事?”
朱元璋闻言,挑了挑眉:“六部官员?他们事务繁忙,且各有所司,若调入内阁,恐致原职空缺,政务迟滞。且六部尚书、侍郎,本就是朝廷重臣,若再入阁,权责如何划分,亦是个难题。”
“父皇所虑极是。”朱标道,“儿臣之意,并非要将六部堂官调入。而是于各部主事、郎中等阶官员中,选取那些勤勉干练,又通晓庶务之人。他们不必脱离原职,只以‘兼翰林行走’或‘内阁行走’的名义,参与票拟。如此,既能博采众议,又能使其不离政务实践。”
朱元璋摸着下巴,细细品味着朱标的提议。
“嗯……不离原职,兼行走于内阁……”他喃喃自语,“此法倒有些新意。既能让他们熟悉朝廷中枢运作,又能将各部事务及时反馈,避免内阁闭门造车,与外朝脱节。”
他看向朱标,眼中多了几分欣慰:“标儿啊,你这想法,比朕先前只着眼于翰林院,要更周全些。”
“儿臣也是受父皇启发,胡乱揣测罢了。”朱标谦逊道。
“只是,”朱元璋话锋一转,“若六部官员亦可入阁行走,这内阁,便不单是‘内’了,还需有个名正言顺的衙署,以及明确的办事章程。否则,人员混杂,事权不清,反易生乱。”
朱标点头:“父皇圣明。儿臣以为,可于文华殿或武英殿附近,择一处僻静宫室,作为内阁办公之所。至于章程,可先拟一草案,试行数月,再行增删修订,逐步完善。”
朱元璋沉吟不语,脑中己在勾勒着那未来“内阁”的模样。他仿佛看到,一群精明强干的臣子,在灯下奋笔疾书,为他分忧解难,为大明江山出谋划策。
而那虚无缥缈的“仙人”,仍在另一个时空,对着屏幕,准备开始他新一天的“历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