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的数据模拟和成功案例展示,像是一记重锤,终于在金盆村村民们坚固的疑虑壁垒上敲开了一道裂缝。会后,虽然大部分人依然抱着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但总算有那么一部分村民,眼神里闪烁着一丝被数据和真实故事点燃的希望,开始对“土地入伙”这个新模式产生了兴趣。
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楚先生,你们说的那些好是好,可俺们这儿的地,能种蓝莓吗?”
“就是啊,俺们祖祖辈辈种玉米,这地啥脾气俺们清楚,蓝莓那玩意儿,听说金贵着呢,别到时候地瞎了,啥都捞不着。”
“俺家的地有点儿板结,是不是不中啊?”
村民们的担忧,集中在了他们赖以为生的土地上。他们熟悉脚下的每一寸土壤,知道哪块地适合种什么,产量大概有多少。对于蓝莓这种从未接触过的新作物,以及随之而来的“土壤改良”等听起来就很高深的技术,他们心里没底,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传统经验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对外来新技术本能地产生了抵触。
面对这些新的质疑,团队再次召开了内部会议。
“乡亲们的担忧很现实,”楚云启说道,“土地是他们的根本,他们担心也是正常的。”
任传亮挠了挠头:“是啊,那些数据图表他们看着新鲜,但一说到自己家的地,还是信不过。M那套情感营销,在这里好像也使不上劲儿。”
胡丫丫也跟着点头:“感觉他们更相信自己的锄头和经验,对我们这些‘外来的和尚’念的经,不太感冒。”
“这是科学知识普及的问题,”王卓推了推眼镜,脸上带着一丝严肃,“他们对科学种田陌生,对新技术抵触,是因为不了解。我们需要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土壤改良的原理和好处。”
作为一名农学博士,王卓深知土壤对于作物生长的重要性,也理解村民们对土地的感情和担忧。他主动请缨:“这方面交给我吧。我下去,到田间地头,跟他们一起看看他们的地,给他们讲讲土壤的门道。”
“飞苏,”楚云启在脑海中呼唤着AI伙伴,“王卓需要金盆村详细的土壤数据分析,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微量元素等,以及针对蓝莓生长的最佳土壤条件。同时,根据这些数据,提供一套初步的土壤改良方案,要具体到所需的改良剂种类、用量和施用方法。”
“指令己接收,”飞苏的声音迅速响起,“正在调取金盆村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结合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土壤类型识别与分类。正在进行土壤样本历史数据分析,并与蓝莓种植所需土壤数据库进行比对。初步土壤改良方案正在生成中,预计完成时间:十五分钟。”
有了飞苏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作为支撑,王卓更加自信。他带着简单的工具,深入到金盆村的田间地头。他没有穿着笔挺的西装,而是换上了耐磨的户外服,脚踩泥地,弯下腰,用手抓起一把泥土,仔细观察,用鼻子闻了闻,甚至用舌头舔了舔。
村民们看到这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竟然像他们一样蹲在地里,用手摸土,都感到有些意外。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好奇地围了上来。
“小伙子,你这是干啥呢?”一个老汉问道,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
“大爷,我是农学博士王卓,”王卓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我来看看咱们金盆村的地,了解一下土壤的情况,看看适不适合种蓝莓。”
他一边说着,一边从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PH计,取了一些土壤样本,现场进行了简单的检测。
“大爷,你看,”王卓指着PH计上的数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道,“咱们这儿的土,PH值有点儿高,偏碱性。蓝莓喜欢酸性土壤,所以首接种可能长不好。”
他接着解释土壤板结的问题:“你看这土,捏起来硬邦邦的,透气性不好,根系长不开。这就像人住的房子,得通风透气才舒服,植物的根也一样。”
他没有使用任何专业术语,而是用村民们能理解的“房子”、“通风透气”等比喻,将复杂的土壤知识变得简单明了。
“那……那咋办呢?”村民们开始认真起来,他们听懂了王卓的话,也看到了他专业的检测过程。
“办法是有的!”王卓肯定地说,“我们可以通过土壤改良,把土的PH值降下来,让它变得疏松透气,这样就适合种蓝莓了。”
他拿出一份飞苏生成的初步改良方案,虽然上面的数据和图表对村民们来说依然复杂,但王卓用手指着上面的内容,结合飞苏在脑海中提供的精准信息,用大白话给村民们讲解。
“飞苏分析了咱们村的土,需要加一些酸性物质,比如硫磺粉或者硫酸亚铁,来降低PH值。还需要加一些有机肥,比如腐熟的牛粪、羊粪,或者秸秆、树叶什么的,来改善土壤结构,让它变得疏松。”王卓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这些东西怎么用,用多少,飞苏都算好了,到时候我们会有详细的技术指导,保证大家都能学会。”
他承诺道:“而且,土壤改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会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从土壤检测、改良方案制定,到改良剂的选择和施用,再到后续的管理,我们都会手把手地教大家,首到蓝莓种好,大家拿到分红!”
王卓的专业、耐心和真诚,一点点打消着村民们的疑虑。他们看到这个年轻人不是来指手画脚的“外来人”,而是真正愿意蹲下身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员。
一些村民开始主动上前,询问更具体的问题:“王博士,俺家那块地有点儿沙,是不是也得改?”
“王博士,俺家地里虫子多,改良了以后虫子会不会更多啊?”
王卓都一一耐心解答,用科学原理结合实际经验,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和建议。飞苏则在背后默默提供着更深层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方案。
这次田间地头的交流,效果远比会议室里的数据展示要好。村民们看到了王卓的专业素养,感受到了团队的诚意,也对“土壤改良”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他们对新技术依然陌生,对传统经验依然迷信,对新事物的抵触依然存在,但至少,他们愿意听,愿意问,愿意去了解了。
王卓的专业技术展现,为团队赢得了更多的信任。飞苏在农业技术指导方面的应用,也让村民们看到了科技兴农的潜力。虽然这只是土壤改良的初步方案,距离真正种上蓝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他们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章节的最后,王卓看着夕阳下的金盆村,心里充满了感慨。改变一个地方,改变一群人的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正是他们来到这里的意义所在。他相信,只要他们坚持下去,用科学和真诚,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希望的蓝莓,也种出金盆村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