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安全峰会结束后,楚云启作为中方代表团团长,行程依然紧凑。他马不停蹄地参与了多场双边会谈和圆桌讨论,向各国推广“人类粮食安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金盆村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而在这繁忙的国际舞台上,他身边总有一个默契的身影——张依依。
张依依以“地球共荣基金”创始人的身份,活跃在峰会的各个场合。她的基金在峰会上宣布了多项重大投资计划,旨在支持发展中国家引入AI农业技术和实施生态修复项目。这些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无疑为楚云启的政策倡导增添了强大的说服力。
在一次关于“可持续发展融资”的平行论坛上,楚云启作为主讲嘉宾,详细阐述了中国在AI农业领域的投入与产出,强调了科技创新在解决粮食危机中的关键作用。他演讲结束后,现场提问环节气氛热烈。一位西方记者犀利地问道:“楚先生,中国方案听起来很美好,但资金从何而来?这是否会给接受援助的国家带来新的债务负担?”
问题抛出,台下不少目光聚焦在楚云启身上,带着一丝审视。
楚云启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拿起话筒:“感谢您的提问。这正是我们倡导‘全球乡村发展基金’的意义所在。我们不仅仅是提供援助,更是引导国际资本流向真正需要的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他话音刚落,张依依便接过话筒,她的声音带着特有的清澈与坚定:“这位记者先生,以及各位关注资金流向的朋友,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地球共荣基金’的每一笔资金,都将严格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接受国际审计和公众监督。我们与受援国签署的协议,绝无任何隐藏条款,更不会制造债务陷阱。”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灼灼地看向提问的记者:“我们基金的运作模式,更强调‘授人以渔’。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引进、人才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当地产业的培育,确保当地人民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我们投资的,是希望,是未来,而不是债务。”
张依依的回答滴水不漏,逻辑清晰,既有力地回应了质疑,又巧妙地宣传了基金的理念。她的出现,不仅是对楚云启政策宣讲的有力补充,更是用实际行动和资本力量,展现了中国模式的强大执行力和负责任的态度。会场内,响起一片赞许的掌声。
这样的默契配合,在峰会期间比比皆是。
在一次午餐会上,某岛国代表向楚云启咨询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对农田的侵蚀问题。楚云启刚要开口,张依依便抢先一步,递给他一份图文并茂的资料。
“楚部长,这是飞苏针对海岛型国家提出的‘漂浮农场’和‘潮汐能海水淡化’技术方案,以及我们基金初步的投资意向书。其中包含了初期试点项目的预算和预期效益。”张依依小声提醒道。
楚云启心领神会,他接过资料,向岛国代表详细解释了方案。张依依在一旁适时补充了基金在环保科技投资方面的成功案例。两人的配合天衣无缝,让岛国代表喜出望外,当即表示了浓厚的合作兴趣。
夜深人静,楚云启在酒店的落地窗前,俯瞰着日内瓦的璀璨夜景。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张依依发来的信息:“今天辛苦了。多亏你那番精彩的演讲,为我们基金赢得了好几个潜在的合作伙伴。晚安。”
楚云启嘴角微扬,回复道:“你也一样。你的基金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方案也只是空中楼阁。晚安。”
屏幕那头的张依依,在收到信息后,脸上也泛起一丝温柔的笑意。在国际舞台上,他们并肩作战,互相支持,这种深入骨髓的默契,不仅仅是工作上的配合,更是精神上的同频共振。
在一次短暂的休息时间,两人在酒店的行政酒廊小坐。楚云启端着咖啡,望着张依依略显疲惫却依然闪亮的眼睛。
“你最近瘦了,太拼了。”楚云启轻声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
张依依抬眼看向他,眼中带着笑意:“你何尝不是。这些天,你每天只睡不到五个小时吧?黑眼圈都快赶上熊猫了。”
两人相视一笑,疲惫被理解与关怀所冲淡。从金盆村的初次相遇,到国内资本市场的博弈,再到如今全球舞台上的并肩作战,他们的感情在共同的奋斗中历经淬炼,变得更加深厚与坚定。他们不仅仅是事业上的伙伴,更是灵魂深处的知己,彼此理解,互相扶持。
“看着那些因为我们的模式而获得希望的人们,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张依依轻声说,眼中流露出一丝温柔。
楚云启伸出手,轻轻握住她的手,掌心传递着温暖和力量:“是啊。我们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但只要有你在身边,再大的挑战,我也有信心去面对。”
张依依的脸上泛起红晕,心头涌起一股暖流。日内瓦的夜晚,微风轻拂,湖面波光粼粼,仿佛也见证着这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升华的深情与默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