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岭的树精年轮里刻着敏感词库,飘落的树叶是自动删除的违禁信息。那些 "诗词" 是加密的反抗宣言,火焰中扭曲的手势,是被识别后立即封锁的求救信号。
摘要
本文以《虚妄西行》中 "吟咏棘林:言论管制" 的文学意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媒介批判理论与权力分析视角,揭示数字时代言论管制的隐蔽性与暴力本质。小说将传统荆棘林场景重构为信息监控场域:树精年轮中的敏感词库、自动删除的树叶信息、加密的反抗诗词及被封锁的求救手势,构建起 "文字荆棘" 的隐喻体系。这种设定暴露出技术极权如何通过自然符号的监控化改造、信息载体的自动化审查、反抗表达的加密化博弈,实现对言论自由的系统性围剿。研究发现,言论管制不仅是对表达权利的限制,更是通过语言控制完成对思想世界的殖民。本文旨在解构言论管制的运作机制,为反思当代社会的信息控制提供理论参照。
一、自然意象的监控化改造:从植物到审查系统的符号异化
在《虚妄西行》的颠覆性叙事中,荆棘岭不再是地理屏障,而是演变为技术化的言论监控场域。树精与树叶等自然元素被赋予审查功能,完成了对传统自然符号的暴力解构。
(一)树精年轮的数据库化
树精年轮刻着的敏感词库,将植物生长的时间印记异化为信息审查的存储载体。现实中,某社交平台的关键词过滤算法、某搜索引擎的内容屏蔽清单,本质上与树精年轮的审查机制无异 —— 自然生长的痕迹被转化为权力意志的编码,使环境本身成为沉默的监控者。
(二)树叶信息的自动化清除
飘落的树叶作为 "自动删除的违禁信息",隐喻信息审查的即时性与隐蔽性。社交媒体的秒级内容审核、短视频平台的 AI 自动下架机制,如同树叶在落地瞬间被销毁,使言论在萌芽阶段即被扼杀。这种自动化审查消解了审查主体的责任边界,形成 "无主体的暴力"。
二、言论管制的三重运作机制:从监控到绞杀的闭环系统
"吟咏棘林" 场景暴露出言论管制的深层逻辑,这种控制通过符号编码、载体消灭、意义扭曲,构建起对言论自由的全链条绞杀。
(一)符号编码:敏感词库的暴力规训
树精年轮中的敏感词库不仅是词汇集合,更是意识形态的编码系统。现实中,某国将 "民主"" 平等 "等词汇列入敏感词,某平台将特定话题设为禁忌,本质上是通过语言控制实现思想规训。这种编码将语言从交流工具异化为权力武器,使任何偏离既定框架的表达都成为" 违规数据 "。
(二)载体消灭:信息的物理性抹杀
树叶自动删除的设定,揭示言论管制对信息载体的物理性毁灭。与传统焚书不同,数字时代的信息抹杀更彻底 —— 某论坛删除用户帖子时不仅清空内容,还会销毁其存储的物理地址;某政府删除历史档案后,用算法生成虚假数据覆盖原始记录。这种毁灭使言论失去存在的物质根基,如同树叶化为泥土后再无踪迹。
(三)意义扭曲:加密反抗的悖论困境
树精们的 "诗词" 作为加密的反抗宣言,暴露出现代言论管制与反抗的博弈升级。当加密通信技术(如 Signal、Tor)成为反抗者的工具,权力方则开发更先进的破解算法;当隐喻、双关语成为安全表达手段,审查系统则训练 AI 进行语义深层分析。小说中,火焰中扭曲的手势被识别后立即封锁,暗示任何试图突破管制的行为,都可能加速自身的灭亡。
三、语言殖民的存在论危机:从表达禁锢到思想窒息
言论管制导致的危害远超表达层面,而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根本性侵蚀,这种危机在三个维度呈现毁灭性后果。
(一)个体层面:表达自由的彻底丧失
当任何语言表达都需通过敏感词库的审查,个体将逐渐丧失自由表达的能力。小说中,树精因长期自我审查,最终连正常对话都陷入失语状态,对应现实中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 "表达焦虑"—— 害怕因措辞不当被封号、社死,从而主动自我阉割思想。
(二)社会层面:公共领域的荒漠化
言论管制导致公共领域的萎缩与退化。当讨论政治、批判现实成为禁忌,社会将失去自我纠错的机制。荆棘岭中只有被允许的 "赞美诗" 在回荡,如同某国社交媒体上充斥的歌功颂德内容,这种虚假繁荣背后,是公共理性的彻底消亡。
(三)文明层面:思想创新的基因灭绝
被禁止的思想如同被修剪的荆棘枝桠,无法生长出新的文明形态。当伽利略因 "日心说" 被禁言,当图灵因同性恋言论被迫害,人类文明都曾因言论管制遭受重创。小说中,那些被扼杀的加密诗词,可能蕴含着突破技术垄断的关键思想,其毁灭意味着文明失去了进化的可能性。
西、破棘之路:在文字囚笼中培育反抗的根系
面对言论管制的系统性压迫,《虚妄西行》的叙事在荆棘丛中埋下反抗的火种 —— 那些未被完全清除的加密诗词、在石缝中生长的新枝,暗示语言反抗的韧性与可能性。
(一)加密表达的游击战术
利用语言的模糊性与多义性进行加密表达,如小说中树精用《诗经》典故暗喻现实。现实中,地下文学、加密论坛、隐喻艺术都是这种战术的实践。通过将反抗思想编码在权力审查难以触及的符号系统中,使言论成为难以被消灭的 "思想病毒"。
(二)非语言载体的突围尝试
突破文字审查的局限,转向非语言载体进行表达。树精通过肢体语言(火焰手势)传递信息,对应现实中行为艺术、街头涂鸦、加密货币等非语言反抗形式。这些载体绕过敏感词库的审查,在物理空间或数字世界开辟新的表达战场。
(三)语言生态的重建工程
培育不受审查干扰的语言生态,如建立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保护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复兴口述传统。小说中,某株古树的年轮因生长在磁场异常区而未被刻入敏感词库,暗示在技术统治的缝隙中,仍存在未被污染的语言净土。守护这些语言生态,便是守护思想自由的最后堡垒。
结论:当荆棘成为文字的绞索
《虚妄西行》"吟咏棘林" 的文学想象,以尖锐的隐喻揭示了言论管制的本质:它不仅是对语言的控制,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殖民;不仅是对表达的禁锢,更是对思想自由的绞杀。树精年轮里的敏感词库、飘落即焚的树叶信息、被封锁的求救手势,这些意象共同勾勒出数字时代言论管制的恐怖图景 —— 当每一片树叶都成为潜在的审查对象,当每一句诗词都需接受意识形态的解剖,人类将失去用语言定义世界的权利。
在算法审查日益精密、数字监控无孔不入的今天,小说的警示尤显迫切:我们必须警惕 "语言净化" 背后的权力野心,拒绝成为被修剪的荆棘。破局的关键,或许在于守护语言的野性 —— 让敏感词库永远无法穷尽人类思想的可能,让加密诗词在审查的裂缝中野蛮生长,让每一片飘落的树叶都带着自由的基因。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荆棘岭的悲剧:当最后一句未被审查的话语消失,当所有语言都成为权力的回声,人类将永远困在自己编织的文字囚笼,忘记语言本应是思想的翅膀,而非禁锢灵魂的绞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