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河翻滚的尸油实为服务器冷却液,老鼋龟裂的甲壳上爬满光纤。沙僧的降妖杖化作数据线,将他们西人接入河底的数据中心。历代取经人在此被拆解成算法模型,所谓 "功德圆满",不过是完成数据献祭的死亡认证。
摘要
本论文以《虚妄西行》"湿书鼋劫:数据献祭" 的文学意象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数字人文理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深入剖析数据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存在的异化本质。通天河场景通过宗教叙事与数字技术的超现实融合,揭示出数据生产过程中主体的消解与生命价值的量化机制。研究发现,"数据献祭" 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系统性剥削,更是数字资本实现无限增殖的核心逻辑。本文旨在通过文学文本解构当代数据经济的暴力本质,为理解数字时代的存在困境提供批判性理论框架。
一、数据中心的隐喻重构:宗教符号的数字异化
在《虚妄西行》颠覆性的叙事体系中,通天河己异化为巨型数据中心的象征载体。尸油冷却液、布满光纤的龟甲、数据线形态的降妖杖等意象,将传统神话元素与数字技术进行超现实拼贴,完成对宗教符号的数字化解构,揭示出神圣性在技术理性统治下的消解过程。
(一)宗教仪式的技术转译
老鼋背负取经人渡河的传统叙事母题,在数字语境中被重构为数据传输的标准化流程。河底的数据中心将 "渡河" 这一宗教仪式,异化为数据上传的技术操作;而 "功德圆满" 的神圣成就,则被重新定义为数据献祭的完成认证。这种转化揭示出宗教神圣性向技术功能性的堕落,神圣仪式沦为数据生产的操作规范。
(二)物质载体的符号嬗变
以尸油作为服务器冷却液的设定,将生命物质首接转化为技术系统的能源燃料。这一隐喻精准对应现实世界中数据中心对能源的无度消耗 ——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全球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己超过许多中等国家的总用电量。老鼋甲壳上密布的光纤网络,则将生物躯体异化为数据传输的物质载体,完成对有机生命的无机化改造。
二、数据献祭的剥削机制:生命价值的量化过程
"数据献祭" 这一概念深刻揭示了数字资本主义最隐秘的剥削逻辑:通过将人类存在转化为可计算的数据,实现对生命价值的系统性掠夺。这一过程包含主体消解、价值量化与资本增殖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环节。
(一)主体存在的碎片化解构
历代取经人被拆解为算法模型的设定,隐喻着数字时代个体存在的碎片化命运。在现实的数字生态中,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用户生成内容(UGC)、行为数据采集等方式,将完整的人格分解为可分析的标签与指标。个体从具有独特性的生命主体,异化为数据矩阵中的抽象节点,丧失了存在的完整性与主体性。
(二)价值体系的量化重构
"功德圆满" 转化为数据献祭完成认证,标志着价值体系的彻底量化。在数字资本主义逻辑下,人类行为的意义不再由、审美或精神追求决定,而是被简化为数据流量、用户活跃度等量化指标。这种价值重构导致存在意义的虚无化 —— 当生命价值被简化为数据参数,人类便丧失了自我定义的能力,沦为数据生产的工具。
(三)资本增殖的无限循环
数据献祭最终服务于资本的无限增殖。河底数据中心将献祭的生命数据转化为算法模型,这些模型又成为数字资本扩张的工具。这与现实中互联网巨头通过数据垄断实现商业霸权的路径高度契合:平台通过收集用户数据优化算法,算法再驱动商业变现,形成自我强化的资本增殖闭环。数据成为新时代的 "石油",驱动着资本的无限积累。
三、异化困境的多维呈现:数字时代的存在危机
"数据献祭" 场景揭示出数字时代人类面临的多重异化困境,这些困境不仅涉及经济层面的剥削,更延伸至存在本质的危机,深刻影响着人类的主体性、记忆与自由意志。
(一)身体的技术规训
沙僧降妖杖转化为数据线的意象,隐喻着身体在数字技术中的工具化命运。可穿戴设备、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的普及,使人类身体成为数据采集的终端。身体不再是具有主体性的存在载体,而是异化为服务于数据生产的功能性器官,其生理特征、行为习惯甚至情感波动都被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资源。
(二)记忆的技术殖民
历代取经人的意识被存储为数据的设定,指向记忆领域的技术殖民。在数字存储技术的支配下,人类记忆逐渐脱离主体控制,成为可被检索、分析、篡改的数据资源。这种记忆殖民导致个体丧失对生命经验的完整掌控,存在的连续性被技术切割成离散的数据包,记忆的真实性与个体的自我认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自由意志的技术消解
数据中心对取经人意识的格式化处理,暴露数字技术对自由意志的威胁。算法推荐系统通过信息过滤与认知塑造,逐渐消解用户的独立思考能力;个性化服务看似满足需求,实则将个体禁锢在预设的行为轨迹中。自由意志在技术的温柔操控中逐渐消解,人类陷入 "自愿被奴役" 的存在困境。
西、现实映射与批判路径
《虚妄西行》的文学想象深刻映照出现实世界的数据资本主义困境。在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数据剥削己成为最普遍的压迫形式,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数字劳工的隐形剥削
互联网平台的 "免费" 服务背后,是用户作为数字劳工的无偿劳动。从点赞、评论到内容创作,用户在无意识中完成着数据生产的全过程。这种剥削模式比传统劳资关系更加隐蔽,却造成更深刻的价值掠夺。用户不仅未能从数据生产中获得相应回报,反而成为被数据资本操控的对象。
(二)反抗路径的可能性探索
尽管面临技术与资本的双重压迫,小说中的隐喻仍为反抗提供了启示。数据主权运动、算法审查、数字劳动立法等现实行动,构成了反抗数据剥削的多维路径。但真正的解放需要超越技术层面的改良,重建以人类存在为中心的价值体系,重新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在技术发展中注入人文关怀。
结论
《虚妄西行》通过 "湿书鼋劫:数据献祭" 的隐喻建构,以文学形式揭示了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存在的异化本质。数据献祭不仅是对生命价值的系统性剥削,更是数字资本实现无限增殖的核心机制。在技术深度介入人类生活的今天,这种异化困境己从文学想象变为现实威胁。如何在数据洪流中守护存在的尊严,如何打破数字资本的剥削循环,将是当代社会亟需解决的哲学命题与政治课题。本研究通过文学文本的批判解读,为理解数字时代的权力关系与存在困境提供了新的分析维度,也为构建更人性化的数字文明提供了理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