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谢明懿就被窗外高音喇叭里传出的《东方红》唤醒。她揉了揉眼睛,窗外天色才蒙蒙亮,平安里胡同里己经响起了各家各户起床的动静。
"明懿,快起来,今天不是要去厂里劳动吗?"李桂花轻轻敲了敲女儿的房门,"你爸和你哥己经先走了,让你七点前到厂门口集合。"
谢明懿这才想起,学校组织的高中毕业班劳动实践今天开始,她被分配到了父亲和大哥所在的第三钢铁厂。她赶紧起身,从衣柜里取出一套深蓝色的劳动布工装——这是昨天李桂花特意为她改小的,原主人生前从未穿过。
对着墙上挂着的小圆镜,谢明懿将乌黑的长发编成两条粗辫子,然后用劳动布帽子仔细盖住。镜中的少女眉目如画,只是眼神中带着几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沉稳。三个月过去了,她己经逐渐适应了这个陌生的时代,但每天早上醒来,仍有一瞬间的恍惚——自己究竟是太傅家的嫡女,还是工人家庭的女儿?
"把这个带上。"吃早饭时,李桂花递给她一个军绿色水壶和一个布包,"里面有两个窝头和一截咸菜,中午在厂里吃。水壶里是菊花茶,你爸说车间里热,多喝水。"
谢明懿乖巧地点头,心中却涌起一阵暖流。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李桂花总是想方设法让家人吃得更好些。就像那菊花茶,是她用粮票跟乡下亲戚换来的。
七点整,谢明懿和十几个同学在钢铁厂大门口集合。带队的王老师点完名,严肃地交代了劳动纪律和安全事项,然后领着他们进入厂区。
一进厂区,谢明懿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高耸的烟囱喷吐着浓烟,巨大的厂房里传出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空气中弥漫着钢铁和煤炭混合的刺鼻气味。这与她记忆中苏州园林的静谧雅致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国家工业建设的缩影!"王老师提高声音讲解,"第三钢铁厂年产钢三十万吨,供应全国各地的建设需要。你们今天将分配到各个车间,亲身体验工人阶级的劳动光荣!"
谢明懿被分到了轧钢车间,带她的正是大哥谢明军。当她戴着厚手套,穿着厚重的劳动布工装出现在车间门口时,谢明军明显愣了一下。
"小妹?你怎么穿成这样?"谢明军皱着眉头走过来,"这衣服哪来的?"
"妈给我改的。"谢明懿转了个圈,"不合适吗?"
谢明军欲言又止,最后只是叹了口气:"算了,跟我来吧。记住,进了车间一定要跟紧我,别乱跑,这里很危险。"
一踏入车间,热浪就如同一堵墙般迎面扑来。谢明懿瞬间汗如雨下,眼前的景象让她屏住了呼吸——通红的钢锭在流水线上移动,工人们手持长钳调整着位置,巨大的轧钢机将炽热的钢锭压成各种形状。汗水滴在滚烫的地面上,立刻发出"嗤"的声响蒸发不见。
"小心!"谢明军一把拉住她,避让开一辆载满钢材的推车。
谢明懿这才注意到,车间里最辛苦的活要数搬运成品钢材。工人们两人一组,用粗木杠抬起沉重的钢材,一步步挪到堆放区。他们的脸上布满汗水和煤灰,手臂上的青筋暴起,每走一步都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
"大哥,他们为什么不使用机械搬运?"谢明懿忍不住问道。
谢明军苦笑一声:"哪来的机械?厂里就两台吊车,根本忙不过来。大部分活都得靠人力。"他指了指不远处一个年轻工人,"看,小张上个月才被钢材砸伤了脚,昨天刚回来上班。"
谢明懿看着那个一瘸一拐的年轻人,心中一阵刺痛。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在祖父书房里看过的一本奇书《天工开物》,里面记载了各种省力的机械装置。其中就有一种叫"滑轮"的东西,据说能让人轻松提起重物。
"大哥,我有个想法。"谢明懿眼睛一亮,"如果能在搬运路线上安装一些滑轮和斜面,利用杠杆原理,是不是能省力不少?"
谢明军愣住了:"滑轮?什么滑轮?"
谢明懿蹲下身,用一根铁棍在地上画起了示意图:"你看,我们可以在这里和这里安装固定滑轮,然后绳子这样绕过去,工人只需要拉动绳子,钢材就能沿着设定路线移动..."
谢明军盯着地上的图看了半天,眉头渐渐舒展:"等等,这好像真的可行!我记得物理课上学过杠杆原理..."他猛地站起身,"走,我带你去见车间主任!"
车间主任赵大勇是个西十多岁的中年汉子,满脸风霜,左手上有一道触目惊心的烫伤疤痕。他听完谢明懿的解释,眼睛越瞪越大。
"丫头,你这主意哪学来的?"赵大勇惊讶地问。
谢明懿早有准备:"我从图书馆的一本旧书上看来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赵大勇搓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突然拍板:"行!咱们试试!反正现在生产任务不紧,死马当活马医!"
说干就干,赵大勇召集了几个老工人,按照谢明懿的图纸开始制作简易滑轮装置。他们用废钢材做支架,从仓库找来几根结实的麻绳,又从维修班借来几个轴承当滑轮。
谢明懿全程参与指导,不时纠正工人们的安装方式。她纤细的身影在车间里穿梭,与粗犷的钢铁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却丝毫不显得违和。
"这里角度要再倾斜一些。"她指着一个支架说,"绳子要这样绕,才能省力。"
老工人王师傅惊讶地看着她:"丫头,你懂的可真不少!"
谢明懿谦虚地笑笑:"都是书上看的,也不知道能不能用。"
中午休息时,谢明懿和工人们一起蹲在车间外的空地上吃饭。她拿出李桂花准备的窝头,就着咸菜小口吃着。工人们好奇地围着她,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
"谢师傅家闺女真有文化!"
"这要是真成了,咱们可省大事了!"
"听说你在学校成绩特别好?"
谢明懿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低头喝了一口菊花茶。
下午三点,简易滑轮系统终于安装完毕。赵大勇亲自指挥,几个工人小心翼翼地将一根钢梁放在装置上。
"来,试试看!"赵大勇喊道。
张建军主动请缨,他握住绳子轻轻一拉——奇迹发生了!那根需要两个壮汉才能抬动的钢梁,竟然顺滑地沿着预设路线移动起来!
"成了!"车间里爆发出一阵欢呼。
赵大勇激动地拍着谢明懿的肩膀:"丫头,你可立了大功了!这玩意儿至少能省一半人力!"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工人们兴奋地试用着新装置。谢明懿则不断调整细节,教大家如何正确使用。她注意到,张建军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以前需要两个人才能干的活,而且不再一瘸一拐地吃力行走。
傍晚收工时,赵大勇特意留下谢明懿:"小谢同志,今天你的贡献太大了。我己经向厂部汇报了这件事,厂长说要给你奖励!"
谢明懿连忙摆手:"不用不用,这是我应该做的。"
"那不行!"赵大勇坚持道,"你这发明创造可是实实在在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按厂里规定,必须有奖励!"
果然,第二天一早,钢铁厂广播站就播报了一条特别消息:"表扬轧钢车间谢明军同志的妹妹谢明懿,发明创造滑轮搬运装置,提高生产效率百分之三十,特此奖励粮票二十斤,工业券五张!"
消息一出,整个平安里胡同都轰动了。邻居们纷纷上门道贺,连一向眼红的刘翠兰也不得不酸溜溜地夸两句。谢保国下班回家时,脸上是掩不住的自豪。
"闺女,厂长今天亲自找我谈话了!"谢保国激动地说,"他说要推广你的滑轮装置到全厂,还要报到市里去!"
谢明懿却显得很平静:"爸,这没什么,我只是把古人的智慧用在了合适的地方。"
夜深人静时,谢明懿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始知,知识无分古今,但有用处便是好的。见工人们因我少受劳苦,心中之乐,胜过昔日闺中绣花吟诗百倍..."
她轻轻合上日记本,望向窗外的星空。在这个陌生的时代,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用古代大家闺秀所学,为现代劳动人民谋福。这或许就是命运安排她穿越至此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