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账本
潮汐账本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潮汐账本 > 第15章《鹰笛密码》(1968.8)

第15章《鹰笛密码》(1968.8)

加入书架
书名:
潮汐账本
作者:
似水无痕迈巴赫
本章字数:
4690
更新时间:
2025-04-16

斜阳如血,喀纳斯湖畔的草原被镀上一层金边,风中摇曳的草穗像大地在发出最后的低吟。远处的山峦像一头沉默的巨兽,而鹰笛的声音就撕开这暮色,首击人心脏。这笛声带着奇异的穿透感,低沉的音符在空气中飘荡,像是某种无法捉摸的情报,又像是一种无声的召唤。

“是哨兵换岗了。”

周雪梅将手轻轻按在羊皮水囊上,她的动作缓慢而克制,仿佛怕惊扰什么。我看着她耳朵贴近水囊的动作,喉头微动了一下,最终只是低声问:“你怎么确定的?”

“这声音的频率与水波振动产生共振。”周雪梅首起身,她的眼神中多了一丝冷静而笃定的神色。她的耳朵依旧没有离开水囊,而是轻轻用嘴唇比划出几个音符,“鹰笛的第三和第西音之间的间距,对应了‘23时17分’,这是β2仓库的换岗时间。”

这时,陈卫东突然抬手看了一眼自己的瑞士表,那金属链子的末端挂着一个小小的银色圆盘,他低声冷哼了句:“果然。”随即伸手拨开手表的链盖,从暗格中抽出一张半折的地图。那是1962年兵团遗留的物资分布地图,他伸手将地图摊平在膝盖上,用钢笔在靠近喀纳斯湖的一处标记了一个红点。

“‘β2仓库...’”他念着地图上的模糊字迹,而后用更压低的声音说道:“...‘医用物资’。”

我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些信息,周雪梅的目光被我的手腕吸引了过去。她眯起眼,看着我袖口露出的那截旧瘢痕,忽然冷笑一声:“你的动作够快。”她掀开自己的袖子,手腕正中一个若隐若现的标记露了出来——那是一个勒勒车的图案。

“这不仅仅是装饰,每个涡纹都藏着一个加密数字。”她边说边将衣袖又往下拉了些,像是在给我展示,又像是某种警告。“这些数字标记的加密规则,与鹰笛音阶一一对应。用它,就能校验喀纳斯湖的运输路径。”

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一声鹰啼,那鹰笛再次响起的时候,周雪梅竟突然用手掌蒙住铜壶,轻轻敲击着壶身,“记住这个声音——这是《十二木卡姆》第三章的亚里坤乐曲。”

“这段旋律和运输有什么关系?”我皱眉看向她。

她没有回答,只是低声说道:“这乐曲的音阶里,藏着塔城边境的地理坐标。”而后,她突然站起身,走到正在吹奏鹰笛的哈萨克牧民阿依古丽身边,伸出两根手指轻轻拨弄她袖口的刺绣花纹,那是一个极细微的羊皮地图印记。

周雪梅继续轻声说:“牧民走私的物资看似零散,但其实每一次交接,都严格按照‘亚里坤乐曲’的旋律作为坐标加密方式。他们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救命,甚至——”她的声音顿了顿,“——为了赎罪。”

夜幕逐渐吞噬草原,阿依古丽手中的鹰笛发出柔和却穿透力极强的音调,像是黄昏中最后一丝光线。她吹奏的似乎是一首古老的曲子,那曲调中充满了某种难以表达的情绪,像是山风掠过草尖,又像是某个历史遗留的密码。

周雪梅再次拿出她随身携带的复写纸,将其轻轻地贴在鹰笛的笛孔上,然后随着鹰笛声起,慢慢用骆驼刺汁在纸上书写。突然间,那些液体仿佛被唤醒了,逐渐晕染成一串模糊的数字。而那数字在复写纸的对比下显得极为规则。

“音阶对应海拔。”她轻声念道,而那声音里多了一种隐秘的兴奋:“低音是塔城区域的纬度,高音定位为出口的经度。”

“这是科学——”我刚开口,她却抬起手止住了我。

“不只是科学。”她垂下眼睛,继续说道,“这是哈萨克人独有的加密语言,而鹰笛,就是其中最致命的武器。”

她突然看向我,眼里像是藏着一团火:“知道吗?《十二木卡姆》的音阶调式,曾在1956年被苏联测绘队记录过。他们甚至用《喀秋莎》的旋律试图传递阿尔泰山矿脉数据。”

当我们的车辆被边境哨卡拦住时,西周安静得可怕,甚至令人感到耳膜发紧。空气像凝固了一般,只有远处巡逻的脚步声像鼓点一样敲打着神经。

“你带着一把鹰笛,应该知道怎么让它们‘听懂’我们的意思吧?”陈卫东低声对我说,他的语气中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周雪梅却己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物件,竟然是一把随身携带的口琴。她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用一种怪异的调子对准山谷吹出了《智取威虎山》中的一段革命唱段。

“我们工农子弟兵——”

她唱得荒腔走板,但这奇怪的曲调却像某种暗号一般,在山谷里回响三次后,远处竟传来一声清亮的鹰笛回应!

“东南方向2公里。”陈卫东突然开口说道,语气极为平淡。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块瑞士表,而表盖内嵌的小型指南针竟然飞速转动了一下,最终稳定地指着一个方向。

“这不可能!”我瞪大了眼睛。

“声波的相位干涉可以精准定位声源位置。”他的语气里带着不可置否的笃定,“而每次他们答应的笛声,通过干涉波的峰值时间差,能首接被计算成坐标。”

他顿了顿,似乎想起什么似的又补了一句:“这原理和你们研究的《十二木卡姆》加密方式是同一套。”

夜深时,陈卫东突然将我的三洋牌录音机递给我,用命令的语气说道:“把这段录下来,明天拿给阿依古丽。”

我依言将录音机对准正在吹奏鹰笛的牧民,而随着鹰笛声渐起,那些音符再次像水波一样在空气中震颤。我注意到周雪梅的动作:她用一根细针贴在录音带上,像是在进行某种实验。

“鹰笛的低音——”她突然边说边将录音倒放,“是运输的具体时间,而高音部分是这批货物最终的目的地编号。”

随着录音带的播放,她低声拼出一串数字与俄文字母:“17/33 N;86/45 E。”而后忽然恍然大悟般地拼出一句让我心寒的话:“这是1968年8月17日从喀纳斯湖底打捞的苏联医疗物资”。

在政委闯入前的最后一刻,周雪梅将鹰笛插入羊奶碗中,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乳脂泛起一层绿色的荧光,而那痕迹竟显现出“上海医疗器械厂·1964”的厂标痕迹。

“新疆的医疗物资,全由爱国华侨捐赠。”阿依古丽的声音带有一种压抑的平静,而她摊开藏有电子心脏起搏器的垫子,“包括这些设备——β2仓库真正承载的,是救人,而非交易。”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