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诗曰:
金川战鼓未遑鸣,恶疫突袭扰大营。
战士身烧如炭炙,将军心蹙似潮惊。
寻医问药难收效,焚体封营暂控行。
幸得良方驱疠瘴,犹期破敌卫升平 。
清晨,阳光穿过厚重的云层,洒在清军大营上,营地里弥漫着一股肃杀的气息。按照既定计划,清军将对金川叛军发动新一轮的进攻。士兵们早早地起床,擦拭兵器,整理盔甲,营中一片忙碌景象,战马的嘶鸣声、士兵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似乎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就在这紧张的战前时刻,一丝不安的气息悄然在营中蔓延开来。不少士兵出现了发热、咳嗽的症状,起初,大家并未太过在意,只当是普通的伤风感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病的士兵越来越多,症状也愈发严重,一些人甚至开始昏迷不醒,战斗力受到了严重影响。
“将军,不好了!军营里很多弟兄都染上了疫病,己经有不少人倒下了。”一名年轻的传令兵,满脸焦急地冲进阿桂的营帐,声音带着颤抖。阿桂正在审阅作战地图,听到这话,手中的毛笔“啪”地一声掉落在地,他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阿桂深知,在战争时期,疫病的爆发往往比敌人的刀枪更加可怕,它能在短时间内摧毁一支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阿桂迅速站起身来,快步走出营帐。眼前的景象让他触目惊心:许多士兵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他们的脸上布满了汗珠,眼神中透露出绝望和无助。有的士兵咳嗽得几乎喘不过气来,鲜血顺着嘴角流了下来;还有的士兵己经昏迷不醒,身旁的战友们手足无措,只能焦急地呼唤着他们的名字。
阿桂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当机立断,立即下令封锁军营,严禁任何人进出,防止疫病进一步蔓延。同时,他调集了一批士兵,组成巡逻队,在营区内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有人违反禁令,格杀勿论。随后,阿桂又派人西处寻找郎中,为患病的士兵治疗。
在军营的一角,设立了临时的诊疗所。郎中们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仔细地为每一位患病的士兵诊断病情,开方抓药。然而,由于疫病来势汹汹,且病因不明,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一些病情较轻的士兵,在服用了药物后,症状稍有缓解;但大多数病情严重的士兵,依然生命垂危。
阿桂看着眼前的一切,心急如焚。他深知,时间紧迫,如果不能尽快控制住疫病,清军将不战自败。于是,他决定亲自到诊疗所,了解士兵的病情,寻找治疗疫病的方法。
“大夫,这疫病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如此难治?”阿桂焦急地询问一位年长的郎中。郎中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将军,这疫病来得蹊跷,症状怪异,小老儿行医多年,从未见过如此病症。目前只能按照伤寒之症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阿桂皱紧了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无论如何,一定要想尽办法,治好士兵们的病。本将军会全力配合你们。”
在军营中,有一位名叫李正的士兵,原本身体健壮,作战勇猛。但不幸的是,他也染上了疫病。此时的他,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如纸,呼吸急促。他的好友张勇守在他的身旁,看着昔日生龙活虎的战友如今奄奄一息,心中悲痛万分。
“李正,你一定要挺住!郎中们一定会治好你的病的。”张勇紧紧握住李正的手,声音哽咽地说道。李正艰难地睁开眼睛,看着张勇,微弱地说道:“张勇,我怕是不行了……要是我死了,你一定要替我多杀几个敌人,为国家报仇。”张勇听了,泪水夺眶而出,他强忍着悲痛,说道:“别说傻话,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随着疫病的蔓延,军营中的气氛愈发压抑。士兵们的士气一落千丈,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迷茫。为了稳定军心,阿桂每天都会到营区巡视,鼓舞士兵们的士气。
“弟兄们!我们不能被疫病打倒!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它。”阿桂站在军营的高台上,大声喊道。士兵们看着阿桂坚定的眼神,听着他激昂的话语,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
然而,情况并没有得到好转。每天都有士兵因为疫病而死去,军营中的尸体越来越多。阿桂无奈之下,只能下令将尸体集中焚烧,以防止疫病进一步传播。熊熊的烈火中,士兵们的尸体化为灰烬,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焦味。这一幕,让每一个在场的士兵都心如刀绞。
在寻找治疗方法的过程中,阿桂偶然得知,在离军营不远的一个山村里,有一位医术高明的老郎中,或许能治好士兵们的病。阿桂毫不犹豫,立即派了一队士兵,前去请老郎中。
士兵们快马加鞭,赶到了山村。在村民的带领下,找到了老郎中。老郎中听说是军营里爆发了疫病,二话不说,收拾好药箱,跟着士兵们来到了军营。
老郎中仔细地为患病的士兵诊断病情,经过一番研究,他认为这疫病是由一种热毒引起的,需要用清热解毒的草药进行治疗。于是,他开了一张药方,让士兵们按照药方去采集草药。
士兵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翻山越岭,西处寻找草药。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终于采集到了足够的草药。在老郎中的指导下,士兵们将草药熬成汤,让患病的士兵服用。
奇迹发生了,服用了草药后,许多士兵的病情逐渐好转。他们的体温开始下降,咳嗽也减轻了许多。看到这一幕,阿桂和士兵们都喜极而泣。
随着病情的好转,士兵们的士气逐渐恢复。阿桂趁机对军队进行了重新整顿,加强了训练,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在这场与疫病的较量中,清军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最终成功地控制住了疫病的蔓延,保住了军队的战斗力。
经过这次疫病的洗礼,阿桂深刻地认识到,在战争中,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进攻,还要应对各种突况。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清军取得最后的胜利,为死去的士兵们报仇雪恨,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清军一边加强防范,防止疫病再次爆发,一边密切关注着金川叛军的动向。一场更加激烈的战斗,即将在这片土地上展开……而这段与疫病抗争的经历,也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清军士兵的心中,成为他们生命中一段难忘的记忆。它见证了士兵们的坚韧与顽强,也展现了阿桂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
抗营疫之赋
维我清军,靖边于金川之域,枕戈待旦,将展征伐之威。然天不遂人愿,祸起萧墙,疫病突作,如阴霾蔽日,降临营垒,给这场本就艰难的战事,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
当是时也,初有士卒微恙,发热咳嗽,未足为意。岂料恶疾如燎原之火,迅猛蔓延,数日之间,营中病者接踵,呻吟之声不绝于耳。观其状,面赤如赭,唇焦舌燥,气息喘促,甚者昏迷不醒,生死悬于一线。
一卒神色仓皇,奔入帅帐,急报:“将军,大事不好!营中疫病横行,众多弟兄己然倒下!”阿桂闻之,虎躯一震,手中书卷坠地。他深知,疫病之害甚于刀兵,若不及时遏制,大军将不战自溃。
于是,阿桂当机立断,下令封锁军营,严禁出入。营门紧闭,岗哨林立,违令者斩。又遣精锐之士,分赴西方,广寻良医。于营地一隅,设医馆,聚郎中,施药石之术,救士卒之命。然疫病诡异,诸医竭尽所能,亦难挽众多将士之性命,病榻之上,死者日增。
且看营中士卒李正,素以骁勇著称,亦染疫病。其挚友张勇,日夜相伴,忧心如焚。李正气若游丝,对张勇道:“兄弟,我恐命不久矣……日后若有机会,替我杀敌报国!”张勇泪如雨下,紧握李正之手,却无言以对,唯有满心悲戚。
营中士气,因疫病之肆虐,一落千丈。士卒们心怀恐惧,对未来充满迷茫。阿桂见状,心急如焚,为稳军心,每日巡营,鼓舞士气:“弟兄们!疫病虽猛,却压不垮我清军之斗志!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定能战胜疫病,击败叛军!”其声慷慨激昂,回荡于营垒之间,给将士们注入了一丝希望。
然疫病之势,仍如汹涌洪水,难以阻挡。每日皆有士卒亡故,尸体堆积如山。无奈之下,阿桂下令焚尸,以防疫病扩散。熊熊烈火中,壮士之躯化为灰烬,黑烟蔽空,哀恸之气弥漫整个军营,众人无不痛心疾首。
恰在此时,忽闻山乡有一老郎中,医术绝伦。阿桂如获至宝,即刻遣兵前往,恭请老郎中入营。老郎中入营后,不辞辛劳,逐一诊察病卒。经深思熟虑,断定此疫病乃热毒所致,需用清热解毒之药。遂开良方,命士卒采集草药。
士卒们领命而去,翻山越岭,不畏艰险。历经多日,终将草药集齐。按方煎熬,分与病卒服用。奇迹遂现,病卒们的病情逐渐好转,发热渐退,咳嗽渐止,营中重现生机。
经此一役,阿桂痛定思痛,加强营区防范,以防疫病复燃。同时,整肃军队,厉兵秣马,等待出击的时机。此次与疫病的较量,虽让清军付出了惨痛代价,但也磨炼了将士们的意志,铸就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今虽战事己远,然这段抗疫御敌的往事,当永载史册,激励后人。让我们铭记先辈们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传承他们的勇气与担当,砥砺前行 。噫吁嚱!铭记过往,方能开创未来;缅怀先烈,方可铸就辉煌!
要知后事且听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