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什么是禁果。根据《圣经》记载,上帝创世后,伊 旬园里的亚当和夏娃快乐地生活着。神对亚当及夏娃说,园子 里树上的果子都可以吃,唯“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可吃、 也不可摸”,如果偷偷吃了就会死。然而,夏娃有一天受到一 条蛇的诱惑,偷偷地吃了禁果,发现甘甜无比,于是让亚当也 吃了。上帝知道后无比震怒,决定把他们赶出伊甸园,世世代 代受风雨袭击之苦。如今,禁果常被比喻为世俗或法律规定的 不能做的事情。
人性就是这么奇怪,在众人眼中,禁果不能吃每个人都知 道,但每个人都心痒难耐,都想偷偷品尝。可以说,人性中有 一种天生的反应——越是被禁止接触的东西,就越是想接触;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是想得到;越是不允许你知道的消息, 就越想知道。正如一句格言所说:“禁果格外甜。”在两性情 感领域,经典的流行语是“家花没有野花香”。
关于这一心理现象,心理学家还曾经针对孩子做过一个实 验。在实验过程中,心理学家在茶盘内放了5只向下扣着的不 透明的茶杯,刚开始发现孩子们对这些杯子毫无兴趣,之后, 实验者在其中一只茶杯下面放了一块糖,然后重新扣住。临走 时故意对孩子们说:“杯子下面放有重要的东西,你们千万别 动!”然后,实验者假装出门,在外面偷偷观察孩子们的行 为。结果发现,越是强调不要动,他们反而越是感兴趣,甚至 有一些孩子认真地查看了每一只被扣着的杯子,然后再把它们 放好!由此实验可以看出:禁止越严,越是权威,人们的逆反 心理就越强烈。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禁果效应”。 在商业领域,最早运用禁果效应的是法国农学家帕尔曼切。 帕尔曼切在德国吃过土豆,他觉得非常不错,于是就想把 土豆推广到法国。可因为土豆生长在黑暗的地下,宗教界称它 为毒苹果,医生则认为土豆在土里生长,就像附在根上的瘤一 样,觉得它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而农学家呢,则断言说土豆 大量吸食土壤中的养分会使土地变得贫瘦。这些没有根据的断 言,使土豆变成了一种被众人排斥的“不祥之物”。
“土豆有害”这个观点己经在法国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市尔曼切费尽口舌,还是未能说服大众。1787年,帕尔受切 得到国王的许可后,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培土豆,并且 请求国王答应派一支全副武装的卫队,保护这块土豆地。由于 卫队白天严密看守,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于是人们产生了强烈 的偷窟欲。当夜幕降临,卫队撤走之后,人们悄悄地摸到田里, 偷挖土豆,然后再把这些土豆小心翼翼地移植到自家的莱园里。 就这样,土豆田里每天都能迎来偷盗者。很快,土豆便走 进了每家的小菜园。帕尔曼切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