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葬的素幡在山道上蜿蜒如白蛇,英莲跟着邢夫人的软轿转过弯时,忽见妙玉立在山门前的古槐下。她月白袈裟被山风鼓起,宛如一朵出尘的云,袖口露出半截翡翠镯——与秦可卿棺木里那半块玉佩的纹路竟有七分相似。
中午,一行女眷在栊翠庵歇息。
雪晴师太吩咐妙玉拿出最好的茶招待大家。
妙玉轻轻将几样点心摆在桌上,仿佛是在展示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这些点心不仅造型别致,而且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妙玉的巧思和用心。
有的点心被做成了花朵的形状,花瓣层层叠叠,栩栩如生,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有的则像是小巧玲珑的鸟儿,翅膀微微展开,似乎随时准备展翅高飞。点心的颜色也十分鲜艳,有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宛如彩虹般绚丽多彩。
再看那茶具,更是精美绝伦。茶壶的壶身线条流畅,犹如一位优雅的舞者,壶盖上镶嵌着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石,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茶杯则是薄如蝉翼,温润如玉,拿在手中,仿佛能感受到它的细腻质感。
整个场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阿弥陀佛,"雪晴师太将鎏金茶盏推过香案,"这是老衲亲手炒制的六安瓜片。"英莲望着盏中浮沉的茶叶,突然想起焦大马鞭上绣的并蒂莲,竟与茶汤里舒展的叶片分毫不差。
喝着茶,大家赞美着。
史老太君招呼宝玉坐在自己身边,并且给师太介绍了宝玉。
“宝玉今年多大了?有没有相中的对象?”师太笑着问道。
宝玉微微红了脸,轻声回答道:“还小,还在读书呢。”
史老太君慈爱地看着宝玉,笑着说:“宝玉这孩子,心思都在读书上,哪有时间想这些。”
师太点了点头,说:“读书好啊,有学问才有出息。不过,也该考虑一下终身大事了。”
宝玉低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没想过这些呢。”
史老太君轻轻拍了拍宝玉的手,说:“别急,孩子,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有合适的人。”
师太也附和道:“是啊,缘分到了,自然就成了。”
宝玉抬起头,看着史老太君和师太,笑了笑,说:“我听太奶奶和师太的。”
听闻此事,黛玉轻蹙眉头,手中的帕子不自觉地绞着,眼中满是担忧与关切。她心中暗自思量,此事如此蹊跷,其中定有隐情。本就心思细腻的她,此刻更是愁绪万千,默默为相关之人担忧着,轻声叹息道:“这世事难料,不知又会生出多少波折。”
宝钗则显得镇定许多,她微微颔首,眼神中透着冷静与睿智。有条不紊地分析着事情的来龙去脉,心中己有了应对之策。她深知在这复杂的环境中,慌乱无济于事,唯有沉着应对才能妥善解决问题。遂缓缓开口:“切莫慌张,当从长计议。”
妙玉身处庵堂,本己远离尘世纷扰,听闻此事后,先是闭目片刻,似在感悟禅意以平心境。而后眼神清明,淡淡说道:“一切皆有定数,强求不得。这世间因果循环,且看后续如何发展。”她虽置身世外,却也并非对世事全然不闻,只是以一种超脱的姿态看待世间的纷纷扰扰。
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凤姐特意将英莲托付给了妙玉,并郑重地交代道:“妙玉啊,这孩子就交给你了。你可得好好教导她,不仅要让她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教她诗词歌赋,培养她的艺术修养。另外,别忘了教她如何养花和煮茶,这些都是高雅的生活情趣。可不能让她变得粗俗,甚至像那些只知道养狗的人一样啊!”
青灯课读
在藏经阁中,烛光摇曳,烛花爆开火星,仿佛预示着某种神秘的事情即将发生。妙玉正全神贯注地教导英莲辨认甲骨文,她的声音轻柔而清晰,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
“这是‘血’字,”妙玉指着龟甲上的裂纹说道,她的指尖轻轻拂过那古老的文字,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故事。“当年曹雪晴师太在扬州古渡口,就是用这种文字与海外番商通信。”
英莲聚精会神地听着,她的眼睛紧盯着龟甲,努力理解着那些复杂的线条和符号。然而,就在她准备用狼毫在宣纸上写下这个字的时候,突然,狼毫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控制着,在宣纸上晕开了一团墨团。
英莲惊恐地看着那团墨,它竟然像是有生命一般,自动汇聚成了焦大的木头假肢的形状!那假肢的形状栩栩如生,仿佛是从《石头记》里走出来的一般。
妙玉见状,连忙轻轻按住英莲发抖的手,安慰道:“莫怕,这是《石头记》里记载的通灵墨,只有有缘人才能见到它的神奇之处。”有心怀执念的人才能看见幻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英莲身着素色衣裳,手持竹篮,轻盈地走在后院小径上。她的目光落在一树青梅花上,那点点洁白的花瓣在绿叶的映衬下,宛如雪花般纯净。英莲微笑着,小心翼翼地采撷着青梅花蕊,放入竹篮中。
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声从远处传来,英莲心头一紧,急忙放下竹篮,快步走向声音的源头——雪晴师太的禅房。
禅房内,雪晴师太面色苍白,倚在榻上,手帕捂着嘴,剧烈地咳嗽着。英莲快步上前,轻轻拍着师太的后背,关切地问:“师太,您怎么了?”
雪晴师太缓缓放下手帕,英莲惊愕地发现,手帕上竟洇开了一团血迹。更令人惊讶的是,那血迹在青砖地上,竟神奇地凝成了“可卿”二字。
“去……把东厢房第三块砖撬开。”雪晴师太喘息着,艰难地说道。
英莲虽满心疑惑,但还是依言照做。她来到东厢房,找到第三块砖,用一把小铲子小心地撬开。砖下露出一个暗格,英莲伸手进去,摸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
她将那东西拿出来一看,竟是半块羊脂玉佩,玉佩的内侧,赫然刻着“雪晴”二字。
与此同时,在前殿擦拭观音像的妙玉,突然发现莲花座下似乎有什么东西。她好奇地伸手一摸,竟然摸到了一本厚厚的书。
妙玉将书拿出来,仔细一看,竟是一本《石头记》的真本。她翻开最后一页,只见上面用血写着西个大字:“英莲,吾孙”。
佛前谶语
中秋夜,英莲在禅房外听见妙玉与雪晴师太争执。"师父为何执意隐瞒?"妙玉的声音带着哽咽,"英莲的朱砂痣分明与范进后颈的一模一样!"
雪晴师太的叹息混着松涛:"二十年前,我与吴敬芝在扬州码头捡到弃婴,她襁褓里裹着半块通灵宝玉。"英莲突然想起刘庄地道里那具无名骸骨,颈间似乎也戴着类似的金锁。
第二十五章:墨梅惊变
腊月初八,英莲在妙玉房里发现半幅《墨梅图》。未干的墨迹竟自动延伸出焦大的刀疤形状,梅枝间藏着细小的血字:"贾府地契埋在栊翠庵西跨院第三棵梅树下"。
当夜,英莲悄悄挖开梅树根,发现个楠木匣子。匣中除了地契,还有封血书:"吾孙英莲,若见此书,速去广州找范进。"落款竟是曹雪晴,而日期正是秦可卿去世那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