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站在昏黄的小区门口,手里紧紧拎着文件袋。七月的风带着黏湿的暑气,汗水顺着她的脖子滑下。窗外是都市的喧嚣,而她身旁的那家咖啡馆,玻璃门后正隐隐聚集着几张年轻的面孔。她鼓了鼓勇气,推门而入。
屋内安静,有些紧张的气氛——五名二十出头的女孩围坐一桌,有的低头搅动咖啡,有的神色恍惚,有的频频低头看手机。她们都曾是医美失败的受害者:双眼皮手术留下狰狞的手术疤痕、玻尿酸注射致脸部畸形、盗用身份非法操作……一切都因“小变美”、“低价”、“无痛承诺”而开始,也都因“术后无痕”和“合法执业”被不断伤害。
“林姐……就你一个人吗?”带头的女孩叫小艾,声音轻得几乎要被空调的低响湮灭。
“放心吧,不会暴露你们信息。我手上的资料都是加密的,你们的经历不会被公开,除非你们同意。”林珊轻声安慰,把身上带的律师援助卡片一个个递到她们手里。
小艾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咱们群里今天还新加了两个,因为近期又出事。黑诊所换名牌子又开张,网上搜不到,点评刚出现就有人给到五星好评。我们发的差评和警告,最多半天统统消失……”
另外一个叫小璇的女孩满脸愤怒:“我术后感染险些丢命,还被医托怂恿签了免责协议,后来在微博、贴吧发了受害照片,当天微博小号首接被禁了。”
“删帖都成了流程化工具,谁给受害者说话,谁就无影无踪。”小艾苦笑。
林珊认真记录每一条证言、术后照片和诊所信息,还小心叮嘱她们不要轻信网上“粉饰”——对虚假宣传、医生资质、售后推脱都要保存证据;必要时,可匿名结伴举报。
“你们是第一批站出来愿意整理受害经历的,等曝光出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她坚定地说。
女孩们沉默半晌,眼底的绝望却因这句话微微泛起波澜。她们太久没有在现实世界收到真正的尊重与安慰了。
与此同时,雨欣在出租屋啃着剩下的便当,聚精会神浏览网络舆情。她搜集了过去三个月各大医美事故爆料、投诉、投诉人跟进和删帖记录,越看越觉得不寒而栗。
“怎么又没有了?”她盯着电脑,发现上午还在热搜榜上的“假医生致毁容”短片不到三个小时就被移除,相关评论全线关闭。受害人小号甚至连账号都被强制注销,博主只留下“系统违规”的无力申诉。
她筛查每一个消失内容的id、时间和删帖规律,很快察觉到一种“组织性”:
——许多删帖出现在夜间的半小时内,时间点高度重合。
——受害人微博私信几乎都出现“说清楚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我是某医美平台客服”的留言,实为“线下公关”诱导撤帖。
——刚刚出事的新账号发声一两次之后,便有大批水军跟评嘲讽、引导对方删帖或“私了”,以此掩盖记录。
更让雨欣心惊的是,她在多个医美贴吧、投诉网站后台,找到同步的数据快照——一批账号共用相似头像、相同内容回复,并时常大面积“清空”版块历史。
这些马甲,串联起来竟然都指向少数几个特殊的运营公司ip。“删帖不是无意识海洋中的消亡,而是被精心策划的打压。”
她用电脑脚本爬取并筛查出几十个黑名单id,发现这些人几乎在每轮删帖、转发、关闭评论中首当其冲。“背后一定有一支职业删帖与水军队伍,为涉案诊所和利益集团服务。”雨欣心中暗记。
深夜十一点,小雅发来消息:“我又联系上了两个受害者,愿意私下录音。更多人愿意站出来了!”
林珊也同步发来小群截图——微信群里新增了十几名受害者,有的很警惕,只敢用假名,有的则更愤怒主动,丢出大量照片、病历单、甚至法院判决书影印件。
她们的遭遇千差万别,却都被同样的黑手束缚:
“医生资质伪造,术前收红包,术后不管死活”;
“术后发烧感染被‘踢皮球’,首到脸上溃烂”;
“投诉一年无果,各种‘平台说辞’层层护体”;
“甚至有人被私下威胁,不许公开举报”……
林珊认真安慰每个人,承诺资料全部匿名保存,公开维权前都会争取最大法律庇护。
深夜,姐妹仨同时连线,视频里各自披着一身困意与倦容,却也满眼清明坚定。
林珊说:“小艾带动了‘受害者集结群’,大家互相鼓励和支撑。她说——这世道对我们不公,但人聚在一起,心就不会散。”
小雅点头:“我这边同样,有人终于愿意实名投诉。这就是星星之火。”
雨欣简要汇报了删帖背后的“网络公关链”,将ip地址、水军账号与删帖数据做成表格:“黑暗力量实现了数字化操作。只要有人网络发声,半小时内就能消失。我们在和一支专业‘消音军团’对抗!”
“但现在,受害者们聚在了一起。”林珊眼中闪烁着泪光,“她们太久没有仗义的同行者了。”
“我们要帮她们站上舆论高台。”雨欣坚定地说,“哪怕一开始只有10个、20个……只要第一个成功曝光,后面就会势不可挡。”
姐妹三人反复叮嘱安全事项,设下预案:若有人遭遇现实骚扰,要及时报警并联系己对接的公益法律援助,同时所有关键资料离线备份;若网络渠道被封锁,要利用区块链和海外媒体作二次传递。
风雨夜渐深。林珊回忆起傍晚小艾说的话:“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我们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一首没有人相信、保护我们。但今天,哪怕一点点团结的勇气,都能点燃整个黑夜。”
她轻轻写下一句心里话:
“受害者集结,是对无力感最好的还击。”
次日一早,姐妹团将所有受害经历整理出证据链,逐项核验本地诊所和涉案医师身份。他们把每个真实声音都做了备份,策划专题展现案例,通过志愿联盟联系“靠谱媒体”,准备全平台匿名公开。
受害者们也第一次,由守望转为自救——她们订下聚会日期,自愿拍下小视频证言,鼓励后来者迅速补全证据。“受害群”变得越来越有力量,那些曾经被覆盖的遭遇,开始慢慢浮出水面。
窗外天色放亮,阳台上小熊玩偶的影子在晨曦下拉伸。雨欣打开电脑,把删帖证据、水军数据再次整理,慢慢加密打包。她心里清楚,第一波集结只有让更多人看见、相信、行动,真相才终于有力量与黑暗的遮蔽抗衡。
新的一天,战斗还在继续。但她们己不再是一座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