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模样
明天的模样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明天的模样 > 第41章 李梅反击

第41章 李梅反击

加入书架
书名:
明天的模样
作者:
似水无痕迈巴赫
本章字数:
5684
更新时间:
2025-06-19

风暴表面似乎平息,只是李梅知道,真正的攻守才刚刚开始。

她翻看着手机上的网络舆情监控报告,屏幕上一张张截图里,雨欣的痛哭与哽咽被裁剪成热搜片段,远航传媒和“李姓高管”成行业谈资,评论区的咒骂与悲怆一片汹涌。

李梅狭长的眼里却只有冰冷。她盯着音频热度数据线条,嘴角轻轻浮现自信的笑。

夜幕之下,李梅在家里点上一枝香,她喜欢用香熏平复情绪,也喜欢在烟雾中复盘每一场权力风暴的逻辑。这一次,她绝不会让流言绞杀掉自己的机会。

“既然他们要玩同情,就让她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公关艺术。”

第二天一早,李梅召开自家公关顾问会议。专职公关总监许安带着整套负面危机处理方案赶到,总结得干净利落:

1. 淡化公司负面,立刻引入信息流洗稿,由外围账号带节奏批评“某些人”为博流量炒作“苦难人设”。

2. 联合两家与公司多次合作的都市情感媒体,策划“成名打工人自我炒作”的深度专题,将雨欣的遭遇转为“炒冷饭”“拉仇恨吸眼球概念”。

3. 李梅本人则以“疑似被构陷却‘宽容以待’”的姿态,适时发出公开声明,塑造友善体面女性高管形象,强调“理解员工心理压力,反对污蔑,也支持理性维权”。

4. 内部则安排舆情巡查人员监控公司及李梅本人条线,及时澄清反控,力争在情感导向上逆转受到“网络暴力”攻击的姿态。

李梅边听边点头,道:“不要让低层的痛苦变成全公司的灾难。记住,我们要做受伤而自强、不计前嫌的那一方。”

许安点头,将执行排期表原则递上,李梅淡淡一笑:“雨欣想博一点舆论同情,咱们不但要让她得不到,还要让外界觉得她就是在作妖。”

操作开始当天,微博、知乎、小红书同时浮现出一批风格极为一致的中立和质疑帖子——

“哭腔音频值得信?这种煽情套路见多了。”“每年‘职场冷暴力’炒作者一大堆,哪有真冤屈一条曝光后就能拿下公司高管的?”“上一轮举报,现在就发音频‘转移矛盾’,分明是想带流量!”

有自媒体博主转发带节奏:“实话说,谁没有被领导说过两句?成年人最忌讳‘玻璃心炒作’。某些人把自己打造成受害者IP,是谁在背后推手呢?”

控评团队则在评论区刷起“雨欣炒作人设”“受害卖惨博流量”“有本事实名举报,别藏着掖着”等关键词。

网络热贴被迅速稀释,大量网友因“舆论疲劳”转而怀疑雨欣“炒作”,尤其当有号称“公司知情人”的网友适时贴出“雨欣过往考核差”、“被多次口头警告因个人懒散与业绩不达”之截图——哪怕这些“凭证”真假难辨。

而情感周刊、都市女性公众号和“理性职场”系列播客,在李梅团队资源加持下,纷纷推出一批特稿:“受害与自救,职场奋斗女性心路”、“被误解的忍耐者——面对流言蜚语的坚强高管”。

稿件里不仅没有丝毫首接回应李梅被曝光的职场羞辱,还苦心营造了“高管也很脆弱”的话语氛围,甚至配图都是李梅在会议上鼓励团队、为青年员工解压团建的画面。

文章标题像刀子:

“在流言面前,选择善良——某女性高管独白”

“体谅打工人的不易,但也该给管理者一份包容”

李梅对稿件里的配词笑而不语:“都喜欢苦情,那就让他们看见,谁的苦更能被消费。”

与此同时,李梅团队开始秘密联系几个圈内意见领袖,安排他们以“内行”身份评论:“其实大部分所谓‘职场冷暴力’,都是员工自身脆弱。”“炒作负能量是消费中产阶级的心理焦虑。”上述言论很快出现在豆瓣、小红书的评论区,将受害者的共情转移为对“弱者自怜”的不屑。

雨欣则陷入空前孤立与质疑之中。

她本以为音频曝光后会获得持续同情,现实却猝变。网友开始在发帖下留言:“有被气到,哪个公司还敢要这样刺头?”“奉劝下一个别被‘职场卖惨’忽悠了。”

甚至有女权大V站队“理性中立”,称“真正的受害人应该有坚实举证,而不是用声音引导情绪”。

公司内部则在李梅授意下召开“集体心理安慰茶歇”,李梅亲自列席,低调地安慰因舆情而焦虑的员工。

“我也很理解大家的不安,”她温柔说道,“每个人在压力大时都会感觉被误解。我们要相信公司会调解一切忙乱,我更不会因匿名指责就怀疑大家的善意。”

她适时流露疲惫又坚强的姿态,在内部公告群里发出句句暖心的鸡汤:“大家累的时候学会自洽,也希望我们都能原谅身边的小失误。不要让外部舆论影响内心。公司是温暖的,我们一起守护。”

信息风暴中,不少原本私下支持雨欣的员工隐蔽了立场,更多人选择自保和沉默。

李梅的攻击不止步于公关。

在法务部主导下,公司悄然递交了律师函:要求雨欣说明发布音频的法律依据,否则将以“损害公司声誉和非法披露资料”为由追责。一时间,网络流量转化为线下压力,“正义”取代不了公司的冷面合同与规章。

员工食堂里议论纷纷:“拼命炒作也没用,谁和公司斗得过?”“她会不会被起诉坐牢啊?”“还是老话,别太把自己当受害者。”

媒体的二次“反杀”旋风掀起更大浪潮。头部新闻平台做了半假的“专家分析”节目:“不要让受害者情绪绑架企业的正常运营。”一些嘉宾言之凿凿:“有录音就等于有霸凌?难免有站队、剪辑、炒作。”

李梅甚至亲自接受某周刊采访,以宽容姿态说:“我理解员工的情绪,也理解外界看到‘冷暴力’音频会气愤。我不怕被指责,我们公司反对一切不公。我自己也是小职员一步步走来的,最明白低层员工的难处。我欢迎监督,也希望大家看到每个人的艰辛。对于选择曝光的人,我愿意原谅、支持,只希望大家别被情绪和偏见带偏。”

这则金句被各大媒体反复播报,配合李梅温和坚毅的形象,令不少看客纷纷倒戈转发:“管理层没那么坏嘛!”“企业大环境压力大,要互谅互爱。”

在一连串操作下,“雨欣被冷暴力”的事实逐渐被舆论模糊,外界将关注点转移到“炒作人设合法性”“反噬公司生态”上。

雨欣的私信从“你很勇敢”转变为“你是不是故意挑事?”“有本事正面刚啊?”甚至收到一批恶意攻击:“早该滚出职场,谁叫你自己不争气,却怪领导!”

她的声音再次被埋没,暂停工资、无限期停职,房东开始催促房租,身心俱疲,西下无依。

她试图向自媒体解释,但对方只回:“风头过去了,流量转移了,这事炒不起来。”

而李梅,则如她所策划,成为“职场宽容强者”的典型——她以一副“理解与原谅”的温和领导者姿态收获多家主流媒体和行业公众号赞誉。

“她敢于面对质疑”,“她不与下属计较”,“女高管承压更知同理心”。同业高管纷纷点赞,头衔“年度女性榜样管理者”也顺势加冕。

公司HR借机推动“心理安全职场”形象升级,邀请专家组织“压力管理”讲座,暗地里却提醒所有中层:“一定要自信维护公司立场,谨防内部再爆录音。”

雨欣则跌至谷底。她一个人在出租屋里流泪,只有极少数网友还会留言安慰。自媒体平台里,控评水军的谩骂和讽刺如潮,用“炒作小丑”“害群之马”标签将她一次次顶到“造谣污蔑”的耻辱角落。

“我只是想说句话而己……就这么难吗?”

她在深夜微博写道,却再没有人读完。

所有人都在围观强者宽容的戏码,而曾经的受害者,只留下无助的背影和疲倦的心音。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