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 第95章

第95章

加入书架
书名: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作者:
顾止
本章字数:
2065
更新时间:
2025-03-02

方式,提高丝绢、麻布当前的纺织效率,以及寻找是否还有其他可以如同丝绢、麻布一样的衣物。”】
  【“该司之下,应设多少个研究小组以及研究小队,同样许子过后自行而决。”】
  【“对于该司的研究小组以及研究小队的研究要求,也与上述各司相同。”乞】
  【“农部下设第六司,曰百草司,取神农尝百草之意。”】
  【“该司主要负责研究除了稻、黍、粟、麦、菽这五种主食,以及葵、藿、薤、葱、韭这五种蔬菜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东西可以大规模进行推广种植、食用。”】
  【“将来户部的外商司从天南海北各地带回来的各种作物,以及其种子,便是百草司的研究内容之一。”】
  【“该司应当设多少个研究小组以及研究小队,这个也由许子自行决定。”】
  【“对该司研究小组以及研究小队的研究要求,也与以上各司相同。”】
  【“以上,便是孤初步划分的农部六司。”】
  【“有些简陋,也可能有思虑漏失之处,还请许子为之查漏补缺。”】.
第七十四章:秦朝时期的“亩产三石”与明清时期的“亩产一、两石”【求订阅,求全订】
  农耕司、林木司、畜牧司、江河司、纺织司、百草司!
  天时组、肥料组、耕种方式组.......
  历法对照研究小队、新历法推导研究小队、四时节气推导研究小队......
  看着天幕上太子扶苏划分的农部下级部门,武成侯王翦发出了自己不敢置信的疑问:
  “这他阿姆的是种田?”
  他活了大半辈子,虽说没有亲自种过田,但是他也曾看过不少黔首种田。
  然而就没有哪个黔首是这么种田的!
  这在他看来就已经不是种田了,说是行军打仗也不过分!
  不,甚至就连他行军打仗也没有天幕上的那个农部划分的那么精细。
  “还是说那些所谓的农家子弟就是这么种田的?”
  这一刻,武成侯王翦对于尚未入秦的农家门徒,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远在秦国其他郡县乡下,正在主动收拾行李,准备将自己打包送往咸阳的陈相、陈辛等农家子弟连忙摇了摇头表示:
  不信谣!
  不传谣!
  他们农家子弟也不是这么种田的!
  嗯,至少以前和现在不是这么种田的。
  但是等他们入秦面见始皇帝,并且得到始皇帝的重用之后,那就说不定了。
  在看到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对于农部各司各组详细的划分之后,陈相、陈辛等一众农家子弟可谓是双眼放光!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一旦对比,那就是天差地别。
  将天幕上的太子扶苏提出的种田方式,再和他们农家子弟以往的种田方式一对比。
  陈相、陈辛等一众农家子弟心中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落后!
  他们过往农家子弟研究种田的方式太落后了!
  297
  同样都是研究如何种田,恐怕天幕上的太子扶苏提出的种田研究方式,其一年研究所得,便远胜他们过往农家子弟上百年的研究所得!
  若是让天幕上的一众农家子弟按照太子扶苏提出的种田研究方式,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十年,甚至是持之以恒地研究二十年,天下的粮食亩产量会达到多少?
  是从现在的亩产三石,增加到亩产四石?
  还是还是从亩产四石,更进一步增加到亩产五石?
  甚至于是从亩产五石,暴增到他们所不敢想象的亩产六石?
  一想到这里,陈相、陈辛等一众农家子弟都忍不住呼吸急促、气喘如牛。
  这里额外需要说明的一件事是,虽然各朝各代用以作为计量衡的名字相同,但是在不同时期,它们各自所对应的实际重量大小是不同的。
  比如说,在《淮南子·主术训》里面提到:“十亩之田,率岁之收,不过四十石。”
  这说的是稻谷的亩产量为4石,折成大米为2.4石。
  而在《后汉书·仲长统传》里面提到:“通肥饶之率,计稼墙之入,亩收三石。”
  这说的是小麦的亩产量为3石。
  但是秦汉这个时期的一石是约等于14公斤,1亩约为0.69市亩。
  换句话说,如果以现在的计量标准来看的话。
  秦汉时期0.69市亩的小麦大约产84斤左右的粮食,同样0.69市亩的稻谷大约产67.2斤左右的粮食
  再换一句话说,秦汉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20斤/市亩;南方大米,96斤/市亩。
  而到了隋唐时期,石与亩这个计量单位实际上所代表着的重量和大小都发生了变化。
  其中隋唐的1石约为42公斤,1亩约为0.8市亩。
  从狄仁杰的《乞免民租疏》推算,南方大米的亩产量大约为1.5石。
  而《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一顷百亩,出米五十余斛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