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着社会主义把旧中国的那些蒙昧和无知给消灭了。也许没有全部消灭,但是仅仅消灭了一小部分,他们就创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
“他们蕴含着何等的潜力和天赋啊!扎罗多夫,你必须和我一起去看看这部中国电影。”
扎罗多夫被伊利奇说动了,他准备去看。
结果他刚穿好衣服就被伊利奇半强迫的拉上了汽车。
扎罗多夫咕哝着:“现在才早上七点你就要带着我去中国大使馆拜访大使?伊利奇你脑子坏了吗?”
“没有,扎罗多夫,没有!我脑子清楚的很。你只有看见了才会明白我所说是多么的正确。”
于是伊利奇拉着扎罗多夫在早上七点二十出现在中国大使馆外。
这时间太早了,大使馆还没开始工作。但是当得知来的是真理报主编时,大使还是亲自接待了他们。
毕竟真理报可是目前社会主义国家中天字第一号的宣传口,三十岁的扎罗多夫已经是苏联内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在交谈中大使得知两人的来意。看电影是吧,安排。于是喝过早酒所以很精神的扎罗多夫在伊利奇的陪同下看了一遍《中国印象》。
不得不说,这部音乐电影确实给人极深刻的印象。
出乎意料的拍摄手段,凌厉的剪辑,每一帧画面都能踩在鼓点上的和谐。
这超越了扎罗多夫对电影的认知。
哪怕是现在全世界公认最强的百老汇歌舞电影也完全比不上这部《中国印象》。
伊利奇没有说错。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或许只能感知这是一部很好的音乐电影。
而对于拥有相当鉴赏能力的扎罗多夫来说,中国人拍摄的这部《中国印象》绝对不是单纯一部好电影这么简单。
它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在它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音乐电影可以这么拍。
场面这么宏大!扎罗多夫有理由怀疑《中国印象》中的很多画面其实是来自于中国人拍摄的其他电影。
比如说其中有一些浩大的战争场面,这绝不可能是单纯为了拍摄音乐电影而拍的。
他们必然还拍了其他电影,将里面的镜头用了进来。伊利奇说的真的没有错啊,仅仅是红色中国一年都不到的时间,他们就已经在艺术方面取得了这样的成就了?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包含:音乐、构图、叙事、舞蹈等等等。这让扎罗多夫感觉到震撼。
“工业需要积累,现代中国确实积贫积弱。但是只要在苏联的帮助下和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下,他们总是可以慢慢追赶上来的。”
电影放映完后伊利奇依旧激动,哪怕他是第二遍看这部电影。
“但是文化和艺术是无法造假的。这只有拥有过璀璨文明的国家才能拥有这样的底蕴。
当他们摆脱战乱,人民和艺术家不在被禁锢,他们就能创造出空前的奇迹。不被工业束缚,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属于自己的艺术之国!”
“扎罗多夫同志,你还觉得我是在吹捧中国吗?”伊利奇看着扎罗多夫。
扎罗多夫没有说话,他思考了好一会儿后直接说道:“你的新闻稿送到编辑部去。不用改了,直接发吧。明天头版给你一条索引,我为你空出第三版的一整张版面。”
“真的?!”伊利奇兴奋的手舞足蹈。
而扎罗多夫看完电影后径直走出了放映厅,他找到了中国大使开门见山的说道:“大使先生,我想大量拷贝这部电影。”
“嗯?为什么?”“我打算将它送去东德。”
第六十三章 您的职业?
当1946年,丘吉尔说出铁幕已经在东西方落下时。
代表着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一段时间「冷战」开始了。
无论后世如何评价冷战的政治性,危险性,思想性等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冷战」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为了证明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而进行了无数尝试与开拓的时代。
如果没有冷战,人类不会想着飞向太空。如果没有冷战,人类也不会去登陆月球。
没有冷战,许多对现代社会至关重要的科技和发明都不会出现。
整个人类社会也不会呈现出后世的状态。
无论如何评价冷战,批评也好,指责也罢。但是所有人都必须要正视和承认,冷战在地缘政治和两强对立的情况下是对人类社会起到了一定推进意义的。
而在冷战之中真正的桥头堡是哪儿?不是中国,不是朝鲜,不是日本,不是越南。
而是欧洲大陆的核心地带:德国。自从东西方两大阵营瓜分德国,分别成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之后,这里就成为了意识形态宣传的桥头堡。
苏联和美国都想向全世界证明,自己才是人类文明的灯塔,是全世界人类文明的曙光。
只有跟着自己